失重生理效应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失重生理效应( physiological effect of weightlessness ),失重引起人体的生理反应。失重是物体有质量而不表现重量的一种特殊的力学现象。飞机作抛物线飞行时会出现几秒至几十秒的失重,航天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失重时间长达数日、数月甚至数年。失重是航天医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失重对航天员生活的影响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里,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就会感到生活习惯不适应。为此,对航天员的生活须采取各种措施:为航天员设计紧身服装,因为肥大的衣服会漂浮起来;对座舱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块破碎或表面掉下的粒屑,会飞扬起来,钻进航天员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气管,引起生命危险,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块状,一口一块;饮水时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进入气管;洗漱溅水,须用吸水器吸干,以防止水珠聚积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员睡觉须用带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条件下行走时,航天员须穿用带钩的鞋子,能挂住网格状的地板(天花板)。

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人长期在地面重力场内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动。在失重环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减小,头部血量增多,航天员的收缩压一般比飞行前升高2000~2666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升高1333~1600帕(10~12毫米汞柱),静脉压也上升,舒张压则下降。失重使流体静压梯度消失,中心静脉压和心房压力增加,刺激这些部位的容积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浆量减少(约10%)。尿中排出的钠、钾离子增加。在失重环境中,人体骨骼受力减少,时间一久,肌肉萎缩,骨骼也会变得松脆,特别是失重会引起骨骼内钙、磷盐的丧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变得软弱无力。失重还会引起红血球减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能力减退。在失重环境中,大多数航天员还会发生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引起航天运动病空间定向障碍,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晕眩,影响工作能力。这种症状常在航天的头一周内发生,随后症状消失。

失重的预防措施

防止失重对航天员的不良影响,需采取综合措施:航天员训练,合理的作息制度,合理的饮食和营养,体育锻炼和药物预防。航天员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食用含钾、钠、钙离子丰富的食品,返回前饮用盐水,以补充水分,增加循环血量,提高定位耐力;在航天中加强体育锻炼。

航天员返回地面以后,经过数天至一个月,失重所造成的各种生理反应便可以全部消失,身体机能就会逐步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