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皮沟文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夹皮沟文化,主要发现于兴凯湖地区和绥芬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得名于乌苏里斯克(双城子)附近夹皮沟河谷发掘的遗址。因夹皮沟后改名为克罗乌诺夫卡河,故又称克罗乌诺夫卡文化。在夹皮沟遗址中,其文化层压在锡杰米文化层之上;在纳霍德卡城附近的布洛奇卡岗遗址中则压在波尔采文化层之下。这两处地层关系表明了 3个文化的前后年代序列。夹皮沟文化的长方形半地穴式居址有门道,有的沿墙用石板砌成曲尺形的火炕烟道。陶器以素面的高圈足豆及带圆柱状耳的筒形罐最具特色,炊器有甑。仍使用石器,有形体厚重、横截面近方形、肩柄明显的“夹皮沟型石斧”。铁器则有片状的锛、有铤小刀等。发现带耳铜锅的残片、青铜铸造场遗迹和锡锭,证明当地能铸造青铜器。出土的石磨棒说明居民可能已从事农业,已知畜养猪和牛。同类遗址在中国绥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朝鲜半岛东北部也有发现。当属中国文献中的古沃沮的遗存,年代相当于战国至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