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山古代印第安人文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第斯山古代印第安人文化(Ancient Indian Culture in the Andes),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南美洲以前的印第安人文化。分布于南美洲西部和西北部。中心地区在安第斯山中部今秘鲁、玻利维亚一带。主要考古学文化有查文文化、纳斯卡文化、印加文化等。

研究简史

对这一地区古代文化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德国学者 A.von洪堡于1814年发表的南美洲古代遗址的报告是美洲最早的科学报告。科学发掘始于19世纪末德国学者M.乌勒,他以科学方法研究陶器并确定其年代序列,对南美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前半,秘鲁的J.C.特略、美国的A.L.克罗伯、W.C.贝内特、G.R.威利、W.D.斯特朗相继在此进行发掘和研究。40~60年代各国学者逐渐注意对古代文化制度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60年代后,人们更注重农业革命和国家起源方面的探讨。今天南美考古学以秘鲁为中心,取得颇多的研究成果,主要代表有L.E.瓦卡尔塞尔、F.K.多伊格等。

分期

安第斯地区的古代文化可分为7个时期:①前陶时期(南美洲人类出现至公元前1800年)。最初的人类活动于安第斯地区的高原地带,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前8500~前5500年间,开始栽培豆类植物。沿海地区在前2500年前后出现了分散的定居村落,与西亚、中美洲同样,安第斯地区的植物栽培也早于制陶。②初始期(约前1800~前 900)。此期出现陶器,农业成为主要生活来源,农作物品种增多,有些地方出现原始的灌溉水渠。随着农业的发展,内地农业村落增多。③早同一期(前900~前200)。此期安第斯地区第一次出现文化上的同一性,查文文化广泛传播。此期有较高水平的金银冶炼技术,但关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尚不清楚,有人推测属酋长国阶段。④早中间期(前200~公元600)。又称古典期。此期出现国家,文化上的同一性消失,各地出现一些较小的中心,其中北方以莫奇卡文化为主,南方以纳斯卡文化为主。各地的艺术、建筑、金属冶炼、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⑤中同一期(600~ 1000),此时安第斯地区文化出现第二次统一,主要文化是蒂亚瓦纳科文化。⑥晚中间期(1000年~15世纪中叶)。此时又出现许多小国,其中主要是奇穆帝国(见昌昌城址)。青铜的传播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征。⑦晚同一期(15世纪中至16世纪中)。此时为印加帝国统治时期,16世纪中叶为西班牙殖民者所灭(见印加文化)。

遗迹

前陶时期末已出现大型建筑,多建在土丘之上,如奇永河谷的埃尔帕拉伊索系一建在人工土丘上的石砌建筑,土丘中央有阶梯。里奥塞科的两座金字塔式建筑则是将从前的一组房屋填满砾石为基础,然后在其上砌筑土坯房屋。初始期这类大建筑分布更广,且转向内地。早同一期的建筑可以查文文化的为代表。查文·德万塔尔遗址的巨大神庙均以方形石头建造,石上常见猫科动物(美洲虎)浮雕,也有其他半神半兽的动物形象。建筑物之下有排水沟之类的设施。沿海地区的神庙多为土坯砌筑,巨大的神庙建筑在土坯台基之上,其代表是莫奇卡文化的太阳庙和月亮庙。中同一期的蒂亚瓦纳科遗址、晚中间期的昌昌城址都有雄伟的建筑,且壁面均有浮雕。蒂亚瓦纳科的建筑用石有的重达百吨以上,石块之间彼此衔接紧密。印加文化的建筑多在石墙和泥墙上开挖不规则四边形门窗,重要的建筑多集中在库斯科城。除房屋、神庙及其他建筑外,重要遗迹还有反映当时农业发展水平的梯田和渠道等。   

墓葬始见于前陶时期,南方地区死者多埋于室内地下,行屈肢葬,以草席或棉布裹尸。中同一期时,此种习俗沿海岸向北传播,逐渐取代北部的直肢葬习俗。   

遗物

发现的遗物主要有陶器、金银器、纺织品等。陶器多模制,最有特征的器物是马镫壶。初始期各地陶器差异颇大,查文文化多以神话图案为饰,南方的帕拉卡斯文化马镫壶的一个壶嘴往往表现人或鸟头。圜底碗普遍,器表一般呈黑色或深褐色,烧前刻划出图案轮廓,烧后绘彩。纳斯卡文化的彩陶图案多动植物和神怪形象,人物少见。属中同一期的瓦里遗址出土陶器多为多彩的深钵类,图案与蒂亚瓦纳科出土太阳门上的浮雕图案相似。晚中间期的奇穆文化的陶器基本上是磨光黑陶,器形除马镫壶外,还有双腹壶、单把手带流壶等。印加文化的陶器中以陶瓶最为常见,其他有带把手广口壶、盘等,被称为库斯科式陶的多彩陶器,装饰图案主要是松叶、三角等几何图案。   

前陶时代,安第斯地区已种植棉花,早中间期已熟练地纺织棉花及羊驼、驼马的毛,并织出各种图案。查文文化的纺织品、帕拉卡斯文化的刺绣、蒂亚瓦纳科文化的织锦都极为华美精致。   

查文文化和莫奇卡文化的金银制品较发达,莫奇卡文化除金银制品外,还以金、铜合金制造装饰品、武器等。晚中间期已出现青铜器,奇穆文化已有青铜武器、工具,至印加文化时,青铜器广泛使用。武器、工具、装饰品等青铜制品多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