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弹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导弹弹头汉语拼音:Daodan Dantou;英语:Missile Warhead),导弹上直接毁伤目标的装置。又称导弹战斗部。通常安装在导弹的头部。

简史

  早期导弹的弹头均为不可分离的常规装药弹头。20世纪50年代,美国苏联相继研制成功分离式原子弹头和氢弹头。60年代初,导弹再入大气层的防热技术得到解决,使从近程至洲际的各类射程导弹均有了配套的弹头,并出现了携带突防装置的弹头。70年代,携带集束式或分导式多弹头的弹道导弹研制成功。80年代后,美苏两国在弹头控制技术和弹头末制导技术方面又取得新的进展。如:美国的“潘兴”2导弹,采用雷达区域相关末制导技术,弹头命中精度达40米;苏联时期研制的“白杨”M导弹,可以进行特殊弹道飞行,具有机动再入能力。

分类

  按战斗装药分为常规弹头、核弹头和特种弹头。常规弹头包括爆破弹头、杀伤弹头、穿甲弹头、杀伤爆破弹头、燃料空气炸药弹头等,核弹头包括原子弹头、氢弹头、中子弹头等,特种弹头包括化学弹头、生物弹头、干扰弹头等。按弹头数量分为单弹头和多弹头,其中多弹头又有集束式、分导式和机动式之分。集束式多弹头为简易多弹头,当达到预定弹道参数后,子弹头一次集束释放,攻击同一个目标;分导式多弹头的母舱可根据任务需要逐个释放子弹头,攻击一个或多个目标;机动式多弹头不仅具有分导能力,而且每个子弹头均可机动飞行,具有很高的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此外,还可按作战使命分为战略导弹弹头和战术导弹弹头。

组成

  弹头的组成根据导弹种类和作战性能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般都包括壳体、战斗装药、引爆控制系统三部分;有的为提高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弹头中还装了突防装置和制导系统。①壳体。由防热结构和承力结构组成。一般为锥体型。防热结构主要用以承受弹头飞行主动段和再入段高温高压气流烧蚀和粒子云侵蚀。承力结构主要用以保持弹头的气动外形,承载战斗装药及设备。采用突防措施的弹头,壳体表面还涂敷隐身涂料、套装减尾罩等。②战斗装药。常规弹头主要靠爆炸时产生的爆破效应、破片效应、冲击波效应、聚能效应,以及燃烧和复合效应等毁伤目标。其威力大小取决于弹头的类型和装药量。核弹头主要靠核爆炸瞬时释放大量核能所形成的冲击波、光辐射、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等杀伤破坏效应毁伤目标,其威力用梯恩梯当量表示。化学或生物等特种弹头主要靠弹头内的化学毒剂或生物战剂毁伤目标。③引爆控制系统。其作用是适时引爆战斗装药。主要由引信、保险装置、电源和程序机构组成。现代弹头多采用复合引信。核弹头的保险装置不但能保证弹头在贮存、运输、操作、发射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早爆、误爆,而且在发射后,当弹头偏离预定弹道达到一定程度时,能保证弹头自毁。④突防装置。它利用干扰机、假目标、诱饵等欺骗、干扰装置掩护真弹头突击;或通过抗核加固、多弹头、气体或固体助爆、机动变轨、隐身等技术措施,顶住敌方反导防御系统的核杀伤,或躲过敌方的拦截,达到突防目的。⑤弹头制导系统。包括姿态控制系统、滚动速度控制系统、末助推控制系统或末制导导引头等。其中末制导导引头多用于机动飞行弹头,用在弹道末段,修正导弹制导系统的积累误差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误差,并自动发现或瞄准目标,以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

发展趋势

  核弹头将向高比威力、小型化、高精度、全天候和强突防的方向发展。将研究和发展机动能力更强的机动式弹头。常规弹头将根据打击不同目标的需要,采用新材料,提高装药性能,发展子母弹技术,重点研制新型大威力战斗部和高精度末制导弹头;采用优化设计和一体化设计,研制通用型母弹头,实现不同弹种的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