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传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屈原传说,流传于湖北省秭归县境内以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为中心,周边延展至归州、周坪、沙镇溪、泄滩等乡镇。晋·庾仲雍《荆州记》载:“秭归县有屈原宅、伍胥庙,捣衣石犹存。”可见屈原传说于晋代之前已颇为流行。

屈原传说题材丰富,其中包括人物传说、地名传说、景物传说和习俗传说等。目前已收集到屈原传说91则,故事情感浓烈,撼人心魄,神奇浪漫,想象丰富,内涵深邃。

屈原传说对于艺术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有助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及美学的研究。传说重点渲染的民族情、乡情、亲情,对构建和谐社会亦有促进作用。近些年来,屈原传说出现了传承断代的危机。主要表现为讲述屈原传说的人多已去世或日渐年迈,传承者缺乏。

屈原传说

项目序号:534
项目编号:Ⅰ-47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民间文学
所属地区:湖北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秭归县
保护单位:秭归县文化馆(县文艺创作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屈原传说”文化渊源久远。从《楚王井》中屈原对楚先王的顶礼膜拜,《伏虎降钟》的虎与钟,是巴人的图腾与楚宗教之主乐。

不少传说所涉及到的向王山,向王即巴人之祖。还有《神鱼》的神奇浪漫的传说等,无不渗透着上古巴文化、楚文化的风韵。

屈原传说产生的年代虽然不能确切认定,但根据史料记载与传说内容的实证可作大致的推算。晋·庾仲雍《荆州记》:“秭归县有屈原宅,女媭庙、捣衣石犹存。”(转引自唐《艺文类聚 · 居住部》);晋 · 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载:“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史料的叙述在屈原传说《楚王井》、《女媭砧》、《神鱼》以及《读书洞》中得到实证。这可以说明“屈原传说”于晋代之前已流行。

屈原传说题材丰富,目前搜集屈原传说91则,分为四类:

1.景物传说

景物与地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不是某地域的名称,而是人物活动场所而留下来的美的遗迹。《三星拱照》、《三星照半月》、《望凉亭》、《伏虎降钟(版本1)》、《伏虎降钟(版本2)》、《擂鼓台》、《擂鼓台的由来》、《擂鼓台一柱香》、《照面井》、《照面井的传说》、《读书洞(版本1)》、《读书洞(版本2)》、《玉米三丘(版本1)》、《玉米三丘(版本2)》、《玉米田》、《濂滴珍珠》、《珍珠岩的传说》、《回龙锁水》、《雷劈石》、《青树》、《双泉寺》、《桔颂坡》、《女媭砧》、《米仓口》、《美人含羞》、《楚王井》、《犀牛望月》、《镇宝观》、《神龟石》、《求字碑》、《坛包》、《梅花井》、《将军岩》、《屈子桥》共34个。

2.地名传说

古人将屈原某种表现与某地地貌结合而编创的传说。有:《乐平里》、《七里峡(版本1)》、《七里峡(版本2)》、《永定坡》、《兰花村》、《蛟家湾》、《秦家坡》、《九畹溪的传说》、《砚窝台》、《巨鱼坊》共10个。

3.人物传说

大致有两部分,一是以屈原为中心人物,兼其家人、乡亲等。二是以屈原家人为主要人物,表现他们对屈子的深情厚意,或体现屈原的精神品格。这两部分故事有33个:《伯庸保住将军石》、《七龙霸天下》、《勒马回头望》、《头道水》、《天降灵均延屈宗》、《伏虎哺屈原》、《好问的读书郎》、《马桑树》、《橘颂显才》、《灵牛》、《神牛》、《灵牛耕田》、《灵牛献绳》、《夜明珠》、《七里峡义渡》、《游家河义渡》、《柑桔园》、《三羊臣》、《放虎归山》、《三件宝》、《金粳稻》、《濯缨泉》、《屈原易服救主》、《易服救主》、《屈原的金脑壳》、《神鱼(版本1)》、《神鱼(版本2)》、《我哥回(版本1)》、《我哥回(版本2)》、《幺姑洞与幺姑鸟》、《红漆棺材(版本1)》、《红漆棺材(版本2)》、《屈原分家》。

4.习俗传说

主要是屈原虽死犹在的精神体现和乡人对他的追思与感念的行为。《菖蒲剑》、《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和喝雄黄酒》、《三个端阳的来历》、《龙舟竞渡》、《归州的“真龙”》、《端午诗会》、《纱帽翅(版本1)》、《纱帽翅(版本2)》、《黄旗黄伞》、《屈原石像》、《月半烧包袱》、《三闾风》、《秭归转丧鼓》共14个。

骚坛诗社理事徐正端正在为中小学生讲述屈原传说(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屈原诞生地乐平里全景(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屈原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桓兆泮讲述屈原传说采录现场(秭归县文化馆 谭家斌 摄)
屈原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接受湖北台采访 (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屈原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桓兆泮参加2008年宜昌市首届故事大赛(秭归县文化馆供图)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