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左翼文学,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下的文艺实践。

1928~1929年间的革命文学论争,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文艺团体的建立对中国革命作家的联合起了推动作用;1929年国民党提出“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清理统一文坛,扼杀革命文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指示创造社、太阳社联合鲁迅以及其他革命“同路人”,成立统一的革命文学组织,以对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的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巴尔底山》、《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半月刊、《文学周报》等,另外接办和改组了《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上,鲁迅、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人都做了很多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这一时期以及以后的文学创作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其成员曾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及“论语派”等的文艺观点,进行论争与批评。

与此同时,左联自觉地加强了和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1930年11月,左联加入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成为它的一个支部。还以极大的努力输入了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并同时把一部分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翻译介绍到了国外。

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他和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琛、夏衍等人的剧作,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以其思想和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培养了沙汀、艾芜、叶紫、艾青等一批文坛新秀,推动了整个30年代进步文艺的发展繁荣。

左联在创作理论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在理论上,左联并未彻底克服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中出现的简单机械的观点,还曾接受苏联“拉普”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等理论。在初期的左翼创作中,比较明显地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左联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建立了重大的功勋,有力地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培养了一批革命文艺事业的骨干,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36年春,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左联自行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