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列夫防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列夫防线拼音bā liè fū fáng xiàn),(英语:Bar-Lev Line),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为了长期占据埃及的西奈半岛,于1969~1971年春沿苏伊士运河东岸构筑的筑垒配系,以当时以色列军队总参谋长H.巴列夫的姓氏命名。按照巴列夫的作战指导思想,防线在埃及军队强渡运河反攻时应起到阻滞作用,为以色列的装甲机动部队反击争取时间,同时也可作为向运河西岸进攻的出发基地。防线自富阿德港以南的沼泽地至运河的苏伊士湾出口 ,全长约160千米,纵深约10千米。由主阵地和纵深阵地组成:

  ①主阵地。直接配置在运河东岸的沙堤上,筑有30余个支撑点。支撑点的正面和纵深各约为200~300米。每个支撑点内包括有3~4个以交通壕相连通的地堡,以及指挥观察所、地下掩蔽部 、坦克掩体和火炮掩体等。抗力最大的工事能承受1000磅 (约454千克)航空炸弹的直接命中 。支撑点周围设置有防步兵和防坦克地雷场及铁丝网 。

  ②纵深阵地。仅在交通要道上构筑了少量的支撑点、营连指挥所和炮兵阵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埃及军队战前对强渡苏伊士运河和突破巴列夫防线作了周密准备,不到一昼夜时间,即完全突破了该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