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亚述时代考古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比伦-亚述时代考古,巴比伦与亚述时代是西亚的奴隶制帝国时代。年代在公元前2000~前 539年。这一时期的两河流域主要是巴比伦帝国与亚述帝国,按年代顺序则有古巴比伦、亚述、新巴比伦几个时期。

考古简史

1842年,法国人P.-É.博塔(1802~1870)发掘尼尼微城址,次年又在豪尔萨巴德发掘亚述时代的宫殿。1845年起,英国学者A.H.莱亚德发掘尼姆鲁德的亚述宫殿,并发掘阿苏尔城址和尼尼微城址。这个时期多为发掘亚述帝国时期的宫殿,目的是寻找可以搬走的宝物,谈不到科学发掘,也不注意对遗址的保护。1890~1900年美国人发掘了尼普尔城址,1899年德国学者R.科尔德威(1855~1925)开始发掘巴比伦城址,另一德国学者W.安德烈(1875~1956)自1903年起发掘阿苏尔,他们运用比较先进的发掘方法,取得了较大成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比伦和亚述时代的考古续有进展,1922年在英国考古学家L.吴雷的主持下,英美联合发掘乌尔城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美国学者主持发掘伊拉克东北部的努济城址和豪尔萨巴德城址;1933年,法国学者A.帕罗发掘马里城址。1942~1945年,伊拉克政府发掘杜尔库里加祖城址。60年代,英国学者D.奥茨发掘伊拉克的里迈城址。在考古发掘迅速兴起的同时,古文字学的研究也不断发展。1802年,德国人G.F.格罗特芬德(1775~1853)首次释读出古波斯楔形文字的几个国王名,但他的成果直到1893年才公诸于世。1847年英国学者H.C.罗林森(1810~1895)成功地释读贝希斯顿铭文;在19世纪后半叶,经过罗林森及爱尔兰学者E.欣克斯等的努力,逐渐形成亚述学这一新的学科,主要研究亚述与巴比伦时期的历史、文字及物质文化。这些成果促进了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亚述与巴比伦时期的文化面貌、社会生活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古巴比伦时期

前18世纪,巴比伦统一两河流域南部,至前12世纪,加喜特巴比伦王朝灭亡,是为古巴比伦时期。伊夏里遗址的神庙,乌尔城址的双层民房,里迈遗址中的建筑装饰与拱顶结构,哈马尔遗址中的建筑和马里王宫等,都是这个时期的重要遗迹。而哈马尔出土的法律文书、马里出土的大量泥板文书及汉穆拉比法典碑等,都是反映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珍贵材料。赤陶雕像、模制圆筒印章、哈马尔出土的守门泥狮等则是宝贵的艺术品。约前1600年,加喜特人统治巴比伦,这一时期的遗迹有杜尔库里加祖城址、乌鲁克遗址中带特大转角扶壁的神庙等,在库里加祖的宫殿遗址中,发现许多金饰物和彩色玻璃制品。模制砖是此时建筑中的创造,带有浮雕的界碑是此时的重要文物,碑上的文字说明国王对其臣民颁赐土地。这一时期农业与手工业均较发达,手工业行业见于汉穆拉比法典者凡10种,实际当不止此。当时已有较发达的对外贸易,出口农产品、织物、油类,进口金属、宝石、木材、象牙等。

亚述帝国时期

前2000年后,亚述在两河流域北部兴起,其发展又可分为古亚述、中亚述、新亚述3个阶段。在阿苏尔城址已有古亚述时期的建筑遗迹和遗物。约前1500年,米坦尼王国灭古亚述后称霸两河流域北部,在努济城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宫殿和神庙,以及一般居址,还出土了许多泥板文书及黑底白彩的彩陶。前14世纪,米坦尼衰落,亚述复兴,称为中亚述时期。前10世纪末,亚述向外扩张,到前8~前7世纪形成了版图庞大的亚述帝国,是为新亚述时期。尼姆鲁德、尼尼微、豪尔萨巴德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址。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宏伟的宫殿、神庙及其他建筑。著名建筑有尼尼微的王家图书馆、豪尔萨巴德的宫殿、尼姆鲁德的武库等。遗址中还有大量的金属器、象牙雕刻、青铜制品、壁画,著名的雕刻品如沙尔马尼瑟尔三世黑色方尖碑、阿苏尔纳西尔帕二世纪念碑、人首带翼的公牛或狮子的守门石像、象牙雕刻女性头像等。在尼姆鲁德发现木头和象牙做成的“书”,面积为33.8厘米×15.6厘米,表面涂蜡后写字,共15页,各页之间用金铰链相连。亚述帝国时期在浮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雕刻的主题一般是国王战胜敌人,也有国王狩猎的场面。

新巴比伦时期

前7世纪末至前539年,是为新巴比伦时期。这一时期的遗迹分布在基什城址、乌尔城址、尼普尔城址、乌鲁克遗址等地。最为重要的是巴比伦城,它的伊丝塔尔门、尼布甲尼撒王宫、马尔杜克神庙都是十分宏伟的建筑。建筑物上普遍用上釉的砖砌成狮子等图案来装饰。这个时期雕塑罕见,发现的遗物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