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扬佛教遗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米扬石窟群(局部)

巴米扬佛教遗迹,公元第1千年前半叶中亚著名的佛教石窟寺群遗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遗址之一。位于今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面兴都库什山区海拔2590米的小溪谷中。其地自古为连接印度、伊朗与中亚的交通要冲。中国著名僧人玄奘(632)和朝鲜僧人慧超(727)曾到此访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将其地名译为梵衍那,并作了颇多记载。20世纪20~30年代和60年代,法国、日本考古学者先后在此考察和发掘。

遗迹主要有洞窟群、石雕大立佛和洞窟壁画。有石窟2000多个,分布在溪谷南面长约3公里的断崖上。在伽蓝布局上,这里的以石窟和佛为中心的布局,已取代以佛塔为中心的印度式布局。很多石窟为佛殿形式,有的甚至集佛殿、经堂和僧房于一身。石窟平面作方形、长方形、八角形和圆形等,其长、宽或直径一般约5~6米。窟顶为圆筒形、方形、拱形或三角叠涩式的天井。内壁设有佛龛。佛龛与天井之间饰以一、二层列龛。佛像多为泥制,但多已毁坏无存。窟内常见壁画。大立佛共两尊,是在砂岩断崖上开窟粗雕而成,东大佛高37米,西大佛高55米,外形近似,面部和腕部均遭破坏,两者相距不到 1公里。佛身原覆以灰泥和草绳制作的衣著,多已剥落。西大佛佛窟中绘有佛、菩萨、飞天、供养人等,具有强烈的印度古典风格。在东大佛佛窟的天井中绘有太阳神驾御四轮马车图,其风格明显受到波斯萨珊朝的影响,东西两壁绘以供养人的带状构图,其间亦有佛陀、菩萨形象,但其服饰则是特异的。这里的艺术逐渐改变了犍陀罗艺术的风格,形成了中亚独特的佛教艺术流派,即著称于世的巴米扬艺术。它对中国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以及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都有影响。关于两大佛的制作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4~5世纪;有的主张西大佛为2世纪,东大佛为 5~6世纪;有的则认为东大佛为2世纪,西大佛为6~7世纪。据日本学者宫治昭研究,这群遗迹的年代为5~8世纪。2001年3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员确认巴米扬大佛已被阿富汗塔利班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