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氏菌病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布鲁斯氏菌病(brucellosis),布鲁斯氏杆菌(简称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慢性传染病。又称马耳他热或波状热。主要表现长期发热、多汗和关节痛等,血或骨髓培养分离到布氏杆菌即可确诊。四环素及链霉素联合治疗对急、慢性病例均有效。预后良好,病死率很低,多数患者于3~6个月内可恢复健康,即使无抗菌药物治疗,也只有10~15%病人的病程超过6个月。慢性病例因反复发作可表现关节强直,运动障碍。母畜感染后可流产。人畜患本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可再感染,特别是牛、猪和羊。在中国,主要传染源为羊,其次为牛和猪。人因与病畜及其分泌物接触或食用染菌饮食(生乳、奶酪等)而受感染,人传染人的机会极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受感染者为牧民、兽医及屠宰工人。

病原学

羊型布氏杆菌为英国军医D.布鲁斯首先发现并获得其纯培养。1886年,他从马耳他岛一名因流行性发热而死亡的士兵脾脏中发现了大量细球菌,当时命名为马耳他细球菌。此后,又有人陆续发现牛流产杆菌和猪流产杆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细菌在形态、培养特性上均与马耳他细球菌相似。1920年,学术界为纪念最初发现人,便倡议用布鲁斯命名这些相似的病原体,总称为布鲁斯氏杆菌属,属布鲁斯氏菌科或假单胞菌科。

布氏杆菌分为6个生物种,18个生物型。布氏杆菌并非真正呈杆状,常近于球形,故常被描述为球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无荚膜,常单独存在。仅在需氧条件下生长,牛布氏杆菌需5~10%CO2方能生长。

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

布氏杆菌自皮肤粘膜进入人体后,即为吞噬细胞吞噬,带到附近淋巴结。若人体抗菌能力强,病菌即被消灭。反之,病菌在淋巴结中繁殖而形成感染灶。当病菌增殖到一定程度时,则侵入血循环,形成菌血症。本菌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中形成多发感染灶。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抗菌药物及抗体不易进入发挥作用,细菌不易消灭,病程易转成慢性。病灶中的细菌多次进入血流,引起症状反复发作,发热呈波状型(又称波状热)。本病的发病机理以Ⅳ型迟发变态反应为主,变态反应发生在骨、关节和神经系统,表现为关节炎、骨髓炎和神经炎等。此外,尚可有睾丸炎。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易变化。潜伏期一般为2~3周,个别可长达1年以上。羊布氏杆菌和猪布氏杆菌所致者大多病情较重,牛布氏杆菌所致者症状较轻。

病程分急性和慢性期,牛型者急性期常不明显。急性期多数起病缓慢,急性起病者约占10~30%。主要表现发热、多汗、关节炎。常见热型有弛张热、波状热、不规则间歇热和长期低热。其中波状热最具特征性,每次发热期持续1至数周,间歇3~5天至数周,继后热度再起,如此反复多次而呈波状型。出汗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大汗淋漓,常可湿透衣裤,病人多感乏力和软弱。关节和肌肉疼痛约占90%以上,常表现为游走性大关节痛,主要累及骶髂、髋、膝、肩等大关节,疼痛较剧,一般镇痛药常不能缓解。两侧大腿部肌肉可有痉挛性疼痛。睾丸肿痛也为特征性症状之一,占男性病例的20~40%,多为单侧睾丸肿大伴明显压痛,系睾丸炎所致,但很少造成绝育。约半数病例有肝脾肿大。肿大淋巴结常见于颈部和腋下。此外可有肋间神经痛及坐骨神经痛等。急性期偶并发心内膜炎、胸膜炎和脑膜炎等。

慢性病程多超过6个月,但牛型病例亦可无明显急性期,常因众多含糊主诉而误诊为神经衰弱。病人常诉疲乏、多汗、精神不佳、头痛、失眠、全身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而无异常体征。可有间歇发热。羊型病例可有固定而顽固的关节或肌肉疼痛。少数慢性患者可遗有关节病变,肌腱挛缩,使肢体活动受限。

诊断

根据流行学资料、职业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拟诊。血、骨髓、脓液等标本分离到布氏杆菌即可确诊。急性期血培养阳性率可达60~80%,骨髓培养阳性率更高。血清凝集试验是筛选本病最实用的方法,急性期阳性率达80%以上,慢性期约1/3病例阳性。滴定效价在1:100以上有诊断意义,病程中逐周测定效价有成倍升高者意义更大。接种霍乱菌苗或兔热病菌苗者,布氏杆菌素皮内试验后或既往曾感染本病者凝集效价均上升,应予注意。补体结合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阳性反应出现较晚,但特异性较高;病程第3周效价可达1:16以上,慢性期阳性率可达85%以上。布氏杆菌素皮内试验是Ⅳ型变态反应,起病6个月内阳性率很低,慢性期几乎100%阳性,阳性可持续数年至20年,故本试验常用于回顾性诊断及流行学调查。

治疗

急性期宜早期足量给与抗菌药物,若疗程不足,复发率可达10~40%。四环素为首选药物,对急性病例和复发者均有效。为提高疗效、防止耐药,目前多主张四环素、链霉素联合应用21天为1疗程。复发病例可重复1~2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此外复方磺胺甲基异顃唑(复方新诺明)亦有效。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慢性期治疗较困难,除抗菌治疗外,尚可配合中医中药、针灸和理疗。

预防

消灭和控制家畜中的布氏杆菌病是控制人布氏杆菌病的主要措施。对牧区牲畜应定期检查,发现病畜及时隔离并对污染环境消毒处理,健康牲畜应进行预防接种。加强水、粪管理,保护水源。此外应加强对畜产品的工业监督,奶及奶制品应煮沸食用,有关人员如兽医、牧民、屠宰工人等应加强个人保护,减少职业性传染的危险。可能受染者均应接受预防接种,目前常用的人用菌苗有效期1年,每年加强复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