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水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干旱区水文(arid region hydrology),指干旱区的水文特性和水文规律。

干旱区境内干旱少雨,大部分地表为沙漠或荒漠所覆盖,地表水体很少,水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下水。但中国干旱区境内有高大山体矗立,截获降水,地表发育有一定数量的河流。因此,中国干旱地区的山区是径流形成的地区;山前平原降水量少,基本不产生地表径流。从山区进入平原的地表水被引至灌区,大量损耗于植物蒸腾和渠道田间的渗漏与蒸发。地表水的渗漏成为山前平原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干旱区河流主要为短小的、几乎相互平行的内陆河,一般多为向心水系。单纯依靠雨水补给的河流,一般在暴雨后河床里才有水流,因此径流集中于雨季,年变际化也大。中国干旱区的河流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季节积雪补给,也有雨水补给,互相补偿。河流水量集中于夏季,水温低,流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洪水类型也复杂多样。以季节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最大含沙量经常出现在洪峰到来之前。这是因为地面碎屑物质随春汛大量进入河床,而当流量继续增加时,地面碎屑物质已不多了。

干旱区的山区一般是地下水补给河流,平原则是河水补给地下水。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平原地区的地下水,河渠水的入渗量占89%,侧向地下径流、雨水及凝结水的入渗补给量只占11%。干旱区河流水文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十分显著。随高度增加,年降水量逐渐增加,年径流深也递增。中国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年降水量最大的高程约在3300米处。再往高处,年降水量则递减。中国干旱区高山带形成的径流所挟带的泥沙较少,低山带当出现暴雨时,河流挟带的泥沙颗粒很粗,甚至产生泥石流。高山带河水的矿化度在300毫克/升以下,而且钙值很高;发源于中低山的小河或间歇性河流,洪水期间,矿化度可超过500毫克/升,水质也逐渐变为硫酸型甚至氯化物水。

干旱区湖泊主要为内陆湖,大部分是河流的尾闾,其补给除河水外,也有地下水,几乎全部损耗于蒸发,湖水的矿化度较高,一般为咸水湖或盐湖。

冰川是中国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中国干旱区的内陆河,冰川融水占年径流量的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