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夜饮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幽州夜饮》是唐代诗人张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幽州,古州名。辖今北京、河北一带,治所在蓟县。


  张说在开元初任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等,后又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都督府在幽州范阳郡,即今天津市蓟州区。本诗即作于此时此地。


逐句释义: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凉风吹洒着深秋的夜雨,萧瑟之声从寒冷的树林传来。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此刻,虽有高堂宴饮,怎能忘掉自己的年老岁暮的心思。
  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
  迟暮心:因衰老引起凄凉暗淡的心情。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军营里佐酒取乐,只宜舞剑,但边塞上所最注重的是胡笳的声音。
  剑舞:舞剑。
  重:读zhòng。
  笳(jiā):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吹奏的一种乐器,传说由张骞从西域传入。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如果没有做过这边城的将领,谁会知道圣恩待遇是这样的深厚啊。
  城将:作者自指。时张说任幽州都督。
  恩遇:指帝王的恩惠和知遇。


《幽州夜饮》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围绕“夜饮”的中心展开。首联描写边地夜的荒寒景象,为夜饮绘制氛围。中间二联具体写夜饮,并抒发感慨。颔联化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句意,抒发衰老与内心伤痛。后二句以描写边塞舞剑、吹笳伴饮的特殊场景,于豪壮中寓悲凉。末联,出人意料,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其实是正话反说的愤激之语。全诗以景始,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寻味。


  首联“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写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若按一般的诗来解,这两句似乎是描写了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寒林萧瑟,作者的愁情和怨望之心也自不必细说。其实,这首诗的诗题既然是“幽州夜饮”,那么,在“夜饮”这个特定的场合里,“凉风吹夜雨”就完全有可能表现另一种情景,即边塞气候恶劣,朔风夜雨,而“边城将”却根本不在乎这些,舞剑痛饮,设宴高堂,表现了一种不怕艰苦、忠心报国的豪迈感情。


  颔联“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转入到写宴会。“正有”二字,恰好说明了在凄风苦雨、远离家人的荒凉边塞,将士们苦中作乐的心情。“能忘”,意思为“怎能忘记”。“迟暮心”,隐用了屈原《离骚》中“恐美人之迟暮”的典故,意为“不忘建功立业的雄心”,一句话点出了将士们之所以不畏凄风苦雨、背井离乡而欢宴幽州的原因,那是由于不能忘记建功立业的雄心啊。


  前四句,看似悲凉惨切,实则慷慨豪壮;看似有怨望之心,实则有报国之意。


  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一个“宜”字,传出作者对剑舞的欣赏。“剑舞”,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庄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乐,请以剑舞’。”原意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里借用来说明军中应该“以剑舞为乐”,突出表现戍边将士们以苦为乐的豪迈感情。同样,“笳”本为一种流行于西域一带的古乐器,是用来歌舞取乐的,但作者特意点出“塞上”,即边防要地,在这里,“笳音”就指高亢悲壮的乐调。这两句既是对“高堂宴”饮酒作乐内容的补充,同时又把前文的意思向上翻出一层,即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不仅丝毫没有勉强的意思,而且是应该的,是戍边将士的骄傲和天职。


  尾联“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有二种理解。一说认为,边塞之地,迟暮之年,风雨之夜,在如此苦境中说“恩遇”,自然是很为勉强的,因而是愤激之语。表面上感激皇上派遣他来边城为将的深恩,实际上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怨愤之情。一说体现了不畏艰苦、忠心报国的精神。“恩遇”二字,其中有歌颂所谓“明主”的感情,但更主要还是把艰苦当做不可多得的“赐予”的自豪感。周敬曾云:“此诗盖有激烈图报意。因雨中夜宴而动迟暮之悲,末复自励,谓舞剑吹笳,极军中之乐,皆由主上宠渥所致,可不知所报答也,正不忘迟暮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承治在《评注唐诗读本》中将此诗末尾的不作正面说、而用反语来透露正意之法,概括为反跌尤醒,颇有见地。纪昀曾云:“感慨不难,难于浑厚不激耳。”(《瀛奎律髓刊误》)这种“反跌尤醒”诗法,避免直抒感慨所易带来的急切浅率之弊。凡可直说之意而不直说,而必委婉曲折以赴之,则作品自能韵味渊厚,情意深长。周敬说此诗“结句雄厚”(《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吴瑞荣说此诗“末联浅语极深”(《唐诗笺要》),陈德么说此诗“结以深厚语意振之,遂不淡率” (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原因即得之于这一诗法的运用。

  反跌尤醒是诗歌创作中用得较为普遍的一种艺术手法,不妨再看一首杜甫的《赠花卿》诗。诗云:“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花卿,名敬定,是当时驻扎在成都的一个军官,曾因平叛立有大功。这首绝句,看上去是赞扬花家音乐歌舞的美妙,实际上是讽刺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从后两句的 “天上”、“人间”的词语中不难体会到诗意。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天上”一般用来指天子所居皇宫,这种只应天上有的乐曲,人间不惟不敢作,而且不能闻,即使得闻,能有几回?而锦城丝管,惟日纷纷,说明了闻天上曲者,已无数回了。诗人讽刺花卿之僭妄全从赞叹之中反跌出来,所以杨慎指出:“花卿在蜀颇僭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升庵诗话》)


名家点评:

  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三二:此有不乐居边意。……不作边将,安知天子宠遇乎?自宽之词也。

  明·徐增《而庵说唐诗》卷十三:说上说下,总是一个不乐幽州。世称燕公“大手笔”,吾嫌其尖利。此诗毕竟非忠厚和平之什,不免狭小汉家矣。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一气顺净。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卷二:“正有”、“能忘”、“宜”字、“重”字、“不作”、“谁知”,只在虚字上用力。要说是“恩遇”,却究竟拗不过“边塞”、“迟暮”、“风雨”六字。诗可以观,岂不信哉!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十六:燕公诗清而健,去“四友”之堆砌矣。

  清·屈复《唐诗成法》卷一:唐时重内轻外,故贵至出镇,意尚如此。

  清·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上: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本位收住。张燕公“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

  清·陈德公:前如一气直笔,五六稍一顿,结以浑厚语意振之,遂不淡率。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卷二:满腔萧瑟之感。五六“剑舞”、“笳音”,亦见止此或堪自遣耳。结故缴言边城不若内臣之恩遇,章法最有开拓。

  清·姚范《唐宋诗举要》:托意深婉。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试题精选:


  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这两句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2分)一方面渲染了“夜饮”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2分)


  2.诗歌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1分) 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2分)


  3.清人姚范评论最后一联“托意深婉”,请作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表面上感激皇上派遣他来边城为将的深恩,(1分)实际上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怨愤之情。(2分)


作者简介:

  张说(667—730年),唐朝诗人。字道济,一字说之,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后徙家洛阳武则天时应诏对策,得乙等,授太子校书。中宗时任黄门侍郎等职。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以太子隆基(玄宗)监国。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擅长文辞,与苏颋(袭封许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之作。被贬岳阳时的作品,较有特色。有《张说之文集》。(新、旧《唐书》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