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戏剧运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延安戏剧运动,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戏剧运动的中心。1936年,人民抗日剧社等团体就演出了话剧和活报剧。“七七”事变后,大批进步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上海救亡演剧队也到延安演出,使延安的剧运更为活跃。1938年元旦前后,演出了《广州暴动》、《血祭上海》。接着,鲁迅艺术文学院及其实验剧团、留守兵团政治部部队艺术学校、西北文工团、抗大文工团、青年艺术剧院等团体相继成立,演出活动日益繁盛,上演了王震之的《流寇队长》以及《大丹河》、《一心堂》等剧目。至1942年,延安上演了话剧110多出,其中首演剧目50多个。1940~1941年间,延安上演了《雷雨》、《日出》、《上海屋檐下》、《钦差大臣》、《马门教授》、《铁甲列车》、《带枪的人》、《伪君子》、《悭吝人》等中外名剧。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剧运转向对民族化、大众化戏剧的自觉追求。从1942~1947年,上演了30多部话剧,其中有姚仲明、陈波儿等创作的《同志,你走错了路》,吴雪、陈戈、丁洪、戴碧湘等创作的《抓壮丁》,李之华创作的《刘家父子》,陈荒煤、姚时晓创作的《粮食》等。还演出了苏联戏剧《前线》。延安还经常派出戏剧团体和干部到其他地区去开展剧运。1946年,大批戏剧工作者离开延安奔赴新解放区开展工作,揭开了解放区戏剧运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