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元幹(1091~1161),中国南宋词人。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号芦川居士、芦川老隐。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年问道于陈瓘,曾向徐俯学诗,政和二年(1112)曾见苏辙于颍川,与洪刍洪炎苏庠向子諲吕本中等结为诗友,以文章学问驰名于政和、宣和年间。上舍释褐,宣和七年(1125)为陈留县丞。靖康初,金兵攻汴京,李纲为亲征行营使,辟入其幕,后与纲同日被谪。汴京失陷,避难吴越间。高宗即位,起为将作监丞、抚谕使,随高宗至明州。绍兴元年(1131),以右朝奉郎致仕,归乡里。八年,胡铨上书乞斩秦桧,十二年责新州安置,张元幹作〔贺新郎〕词送行。二十一年,坐赋词事系狱,削籍除名。三十一年卒。

张元幹博览群书,尤喜好杜甫诗、韩愈文,又受苏轼、黄庭坚的影响,“具有苏、黄遗意”(《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后又与江西诗派中人来往,故其诗歌创作受江西诗派影响。他推崇黄庭坚的“点化金丹手段”,注重“活法”。诗歌“文词雅健,气格豪迈,有唐人风”(蔡勘《芦川归来词序》)。像《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建炎感事》、《上张丞相十首》、《次江子我迁居韵》等篇,无不笔力雄健,气势豪迈,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他尤以词著称,早年词的内容多为流连光景、离别相思,风格清丽妩媚,如〔风流子〕“飞观插雕梁”、〔菩萨蛮〕“黄莺啼破纱窗晓”等。北宋灭亡后,词风一变,内容多以感慨国家兴亡,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为主,风格也激越高昂,豪迈奔放,充满勃郁不平之气。他在两首〔贺新郎〕词《寄李伯纪丞相》和《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中表达了对中原动荡的悲愤:“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也有收复故国,重振山河的豪情:“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对于朝廷屈膝求和、苟且偷安的行径,也以“天意从来高难问”之句表达出强烈的不满。尽管后来他因这两首词而获罪,但却以刚风劲节而盛传一时,以至“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这类充满爱国激情的词上承苏轼的豪放风格,下开张孝祥、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之先河。此外,他还有一些词清丽婉约,富于诗情画意,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明毛晋称其“极妩秀之致,直堪与《片玉》、《白石》并垂不朽”(《芦川词跋》)。〔兰陵王〕“卷珠箔”以形象的语言婉转地表达怀念故国的情思,明杨慎推许为张词中最脍炙人口之作(《词品》卷三)。其他如〔临江仙〕“莺唤屏山惊睡起”,沈际飞谓“有含辞未吐、气若芳兰之意”;〔踏莎行〕“芳草平沙”有“虚淡高婉”之致(《草堂诗余》别集卷二);〔楼上曲〕“楼外夕阳明远水”,陈廷焯亦谓“意味深长,音调古雅,艳体中阳春白雪也”(《白雨斋词话》卷七)。

著有《芦川归来集》15卷(曾噩《芦川归来集序》),久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重辑编定为10卷、附录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有标点本《芦川归来集》。其词在宋代已有单刻本《芦川词》1卷行世(《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今存明毛晋汲古阁刊本、《四库全书》本、双照楼影刊《宋金元明词》本、曹济平校注《芦川归来词》(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