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东等处行中书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征东行省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一般简称为征东行中书省征东行省,又称日本行省征日本行省,为元朝政府曾经在朝鲜半岛高丽王国设立的一个特殊的行中书省。与元朝其它的行中书省不同的是,征东行省次官左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自辟官属,且财赋不入都省。高丽国并没有因征东行省的设立而消失,因此保持一定的自治性,与元朝其他行省性质不同。

高丽忠烈王即位后,高丽开始与元朝联姻。高丽君主继承人按照约定,必须在元大都长大,方可回高丽即位。高丽君主娶元朝公主为-{后}-,元朝则通过嫁到高丽的公主控制、干涉高丽朝政(元朝公主在高丽的地位比高丽国王还要高,她们可单独见大臣对事情有最后决定权)。在忠烈王之前的高丽君主,死后都以庙号称呼(“某祖”、“某宗”)。高丽成为元朝的附庸之后,元朝统治者认为这种做法对其统治构成威胁,将其终止。

背景

1271年元朝建立后,高丽向元朝臣服。随后,因日本拒绝臣服,元朝决定入侵日本。然而,1274年元朝对日战争(即文永之战)以失败告终。到了1279年灭亡南宋后,为了准备再次进攻日本,元朝统治者忽必烈于1280年下令在高丽建立征东行省。然而在1281年随着此次对日战争(即弘安之战)的再次失败,忽必烈下令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元朝再次设立征东行省,并由高丽国王兼任征东行省丞相。后来元成宗年间再次废除征东行省,不过到了14世纪上半叶再度恢复,直到元朝灭亡。

历史

1231年,蒙古进攻高丽;1258年,崔氏政权垮台,国王投降蒙古,双方达成和平协议。高丽成为元朝附庸国,保留国家自治权和自身文化。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别抄义军发动抗蒙古战争,战争直至1273年才结束。

1280年,元朝为了再次东征日本,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又称日本行省或征日本行省),在高丽首都开城派遣“达鲁花赤”监督高丽国政。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曾一度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复设征东行省,成为具有羁縻特点的特殊行政区建制,并以高丽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左丞相),亦为元朝的附庸国,直到1356年恭愍王在位的高丽朝廷革罢征东行省的理问所,才逐渐恢复过往的编-{制}-取回对统治权的掌控。

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全国共在17个省级区域设17处乡试科场,按照不同的地方的人口和民族进行名额分配,从赴试者中选300名合格者次年二月到大都参加会试。值得注意的是,征东行省(高丽)也有乡试科场,并在300名乡试中选者中有3人的名额。

元英宗在位时(1320年—1323年)曾想废除征东行省,改设制度类似其他行省的三韩行省。这一提案被皇帝下发到中书省进行讨论。大臣王约表示反对,说:“高丽距离京师四千里,土地贫瘠,人民贫困,风俗杂尚,并非中原可比;万一改制无法推行下去,国力耗费在这上面不是国家的幸事,不如保留祖宗旧有的制度。”丞相赞同他的观点,向皇帝上奏不实施设立三韩行省的提案。高丽人知道这件事后,将王约的画像带回高丽设祠供奉,说:“使国祚不致断绝的是王公(王约)啊!”

《元史·卷一百七十八 王约传》:“朝廷议罢征东省,立三韩省,制式如他省,诏下中书杂议,约对曰:‘高丽去京师四千里,地瘠民贫,夷俗杂尚,非中原比,万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旧制。’丞相称善,奏罢议不行。高丽人闻之,图公像归,祠而事之,曰:‘不绝国祀者,王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