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清代医学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大椿(1693~1771),清代医学家。原名大业,字灵胎,人称徐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行医50余年,主张注重经典医著,并能揉合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各家学说,结合临证经验,发挥己见,以自立其说。生平著作甚丰,主要有《医学源流论》、《医贯砭》《慎疾刍言》、《兰台轨范》等,后世刊有《徐灵胎医学全书》多种。

徐大椿家世习儒,其祖父在清康熙时以翰林纂修《明史》,父亦通文学。其少承家学,于星经地志、诗词音律、拳术击技,无不通晓,后因家人有误于医,始习医学,年20从学于周意庭。

学术上,他主张研究医学应该从源到流,首先熟读《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著,继而博览群书,以广见识,取长补短,不落人窠臼。对于当时医学界中的温补风气,极力反对,认为临证应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因和不同的受病部位,精确地进行辨证论治,并且还须熟练地掌握理法方药的运用。而《内经》的辨证实质,首先在于了解病人的爱恶喜乐和体质强弱以及生长生活条件等情况,才能免致主观偏见之弊。疾病的发生,必先有致病病因,而后多病的部位可以寻求。用药配方既要有法度,又不能胶柱鼓瑟,还可用针灸、熨浴、按摩等多种方法配合,以收到良好效果。在研读《伤寒论》中,指出该书原为救误之书,当时随证立方,并无定序,主张不以六经分类,使方以类从,证随方见,可按证索方,不必循经求证,对发挥伤寒学说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有时遵古太甚,对《医贯》一书的批判也失之偏激,是其学术上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