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在封闭型血液循环系统中介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液循环。在人指甲皱等处,用低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循环的血管结构和血细胞在其中的流动。

  微循环的形态随器官组织的不同而有差别,连接微动脉与微静脉的毛细血管有3种形式:①直捷通路,一条较直较短的通路,即由微动脉到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到微静脉的通路。直捷通路中血流速度较快,物质交换能力较差,骨骼肌的微循环中多见。直捷通路总是通畅的,甚至在组织静息时也开放。②真毛细血管网,由后微动脉横向分出许多毛细血管,联通成网,分布在组织细胞间隙。进行真正的物质交换,所以叫真毛细血管,当前毛细血管括约肌松弛时才有血液通过,收缩时则无血液通过,或只有少量血浆和少数被挤变形的红细胞缓慢地通过。机体在静息时微循环大部分血液通过直捷通路,小部分血液通过真毛细血管网。③动静脉吻合枝,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直接接通,是一种更短的直捷通路。血流速度最快,人的手掌、手指掌侧、甲床、大小鱼际、足跖、脚趾跖面、耳壳等处的皮肤中以及胃、肠系膜等都有大量分布。动静脉吻合枝管壁有平滑肌,收缩时使吻合枝关闭,松弛时使吻合枝开放。当很多动静脉吻合枝开放时部分动脉血不经过毛细血管网,而直接流入静脉,可以快速增加器官的血流量。高温环境下,皮肤血管的动静脉吻合枝开放,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低温时吻合枝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有助于保持体温恒定。

  微循环的功能是通过毛细血管进行血液、组织液和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毛细血管长约0.4~0.7毫米,直径约5~20微米或更小,在这样狭窄的管道内红细胞刚能通过。人体的毛细血管全长约 96000千米,静息时毛细血管大部分不开放,只有直捷通路经常流通。毛细血管壁具有很大的通透性。毛细血管血与组织间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绝大部分通过扩散进行。组织的活动形成了毛细血管内外各种物质的浓度梯度,顺着这种浓度梯度产生了有关溶质的净流量。微循环的物质交换速度很快,可以及时向组织细胞供给营养物质并移去代谢废物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温度升高、pH值降低 、缺氧、组胺、缓激肽、细菌毒素的作用下可以提高。通透性的变化还与血管口径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微循环的调节主要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全身性血管活性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使之收缩,局部性血管活性物质,如乳酸、二氧化碳、组胺、缓激肽和核苷酸等使之舒张。代谢产物对微循环的调节作用较大,如静息时,组织代谢水平低,代谢产物少,平滑肌紧张性较大,真毛细血管网大部分关闭,在关闭一段时间,积聚了较多代谢产物以后,代谢产物会使前毛细血管括约肌舒张,引起该处真毛细血管的开放。同时,原来处于开放状态的毛细血管由于该处代谢产物的不断被移去,会使括约肌收缩,导致毛细血管的关闭,从而造成不同部分毛细血管的交替开放现象。当组织器官活动增强,代谢产物激增而有较多积聚时,将使大部分真毛细血管开放,微循环血量大增,从而得以适应旺盛代谢的更多物质交换的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