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德政说汉语拼音:Dezheng Shuo;英语:Benevolent theory),中国先秦以道德教化为施政准则的政治学说。

起源

  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盘庚曾提出施实德于民。西周初年,统治者用有德和失德来解释自己获得天命和殷人失去天命的原因,《诗经》中有很多对文王等统治者盛德的歌颂。《尚书》一再告诫统治者要敬德、明德、重德。春秋时期,统治者违德失礼的现象日趋严重,孔子面对现实,继承西周以来的敬德保民思想,大力提倡为政以德的德政说。此后,德政说成为儒家提倡的施政准则。

内容

  孔子的德政说包括:

  ①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治理国家仅靠政令刑罚,民众是不会心悦诚服的,只有以道德去教化、引导民众,并把礼作为民众的行为规范,才能使民众自觉从善。

  ②统治民众须宽猛相济。

  ③必须重民、爱民、富民,省刑罚,薄税敛,以争取民心。

  ④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修己安百姓。

  ⑤举贤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孔子的德政思想,到孟子、荀子时转化为王道仁政和王制学说。《中庸》的德政思想表现为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的九经之政,而九经之本即诚。 德政思想发展到《大学》 更为完备,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这个理论构架显示出德政循序渐进的过程。

影响

  德政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之一。它和仁政说一样,是儒家的理想政治。它是后世进步思想家反对暴政的思想武器,也是开明统治者孜孜以求的施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