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情报汉语拼音:Qingbao;英语:Information),被传递的知识或事实。在英语中情报和信息都是information,但在汉语中二者所反映的概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信息的概念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而且还包括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及动物界植物界的信息交换。情报的概念则专指人类传递的知识和事实。知识是人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评价的结果。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情报工作就是运用和传播这些知识和事实的一种社会活动。

  情报一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含义和社会功能有所不同。在古代,情报首先产生于时间性和决策性较强的军事领域。旧版《辞源》释文,“军中集种种报告,并预见之机兆,以推定敌情如何,而报于上官者”是为情报。1939年版《辞海》的定义则是:“战时关于敌情之报告,曰情报。”虽然它们所概括的主要是军事领域的现象,有其局限性,但反映了情报作为军事消息传递的社会功能以及构成情报的两个基本条件——“情”与“报”,即重要情况、消息的报道与交流。这里强调的是情况、消息的传递报道作用。因此,长时期以来,人们不仅习惯于这种解释,而且还自然地把政府重要部门以及经济、科技等要害部门的那些严格限于内部了解和使用的情况、文件、报告等均视为具有机密性的“情报”。这种“情报”的神秘色彩和特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到了近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大量涌现,使创造与传播知识的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们更多地从知识、信息及情报的社会功能等角度来认识情报的概念。使知识有序化,以解决情报检索问题,已成为各种专职情报机构的主要工作。于是有人提出:情报是“作为存储、传递和转换的对象的知识”。也有人从不同用户的特定需要出发,提出:“情报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对特定的人提供的有用知识。”为了解决情报资料激增给提供有效情报服务带来的困难,情报工作由一般文献工作阶段进入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情报分析研究阶段。情报功能的扩大,情报外延的延伸,使情报的定义演变成为决策服务的分析研究概念:“情报是决策所需要的知识和智慧”,表明人们对情报的含义及社会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情报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人类在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在物质生产与科学试验的实践中,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交流与利用各种各样的情报。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传递、接受与利用情报。所以,情报又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社会现象。

  情报的主要属性是知识性、传递性与效用性。知识是人们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概括与反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每日每时都有新的知识产生。人们通过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网上活动等都可以吸收到有用的知识。这些知识从广义上也可以说就是人们所需要的情报。情报的本质是知识,但知识要成为情报,必须经过分析和传递,以满足特定用户的特定需要。情报的效用性表现为启迪思想,增进知识,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效用性是衡量情报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

  按情报的应用范围可分为科学情报、经济情报、技术情报、军事情报、政治情报等。按情报的内容和作用,又可分为战略性情报和战术性情报。战略性情报与战术性情报是相互作用、密切关联的,战术性情报是构成战略性情报的基础,战略性情报则可以为战术性情报指明方向。

  1956年,中国第一个科技情报机构取名为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从此,情报这一概念在中国广为使用,各地区各部门的科技情报机构相继建立,形成了全国的科技情报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国际交往与合作日趋活跃,信息化浪潮波及中国。信息这一原本只在通信和计算机领域使用的专门术语开始在中国经济领域使用,一批经济信息机构和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对科技情报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1992年第八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后,许多科技情报所相继改称为信息所。信息这个术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使用。在中国台湾地区,资讯被认为是information的对应词。业内人士认为,资讯与情报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