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3个用户的2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
[[文件:桃始花3.jpg|thumb|220px|桃始花(华),摄于[[中国]][[湖北]][[宜昌市]]]]
 +
 +
'''惊蛰''',是中国传统[[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指[[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在公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
 +
 +
动物昆虫自入冬以来即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这时天气转暖,大地春雷,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方式惊醒蛰居动物的[[冬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
 +
===名称===
 +
 +
该[[节气]]在历史上原本被称为“启蛰”,本意为蛰虫开始活动。《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在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
 +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当时发音不同但略近的“惊”字。但因为意思从“开始”变成了“惊醒”,时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
 +
*汉初以前 立春 ⇒ 启蛰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清明
 +
*汉景帝代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
 +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或久习旧例,[[大衍历]]仍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后来,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
 +
[[File:惊蛰.png|center|thumb|300px|惊蛰。来源:中国政府网]]
 +
[[File:插画:惊蛰·惊百虫.jpeg|center|thumb|300px|插画:惊蛰·惊百虫。新华社发 金梦溪 作]]
 +
[[File:插画:惊蛰,蛰虫出.jpeg|center|thumb|300px|插画:惊蛰,蛰虫出。新华社发 元六六 作]]
 +
[[File:插画:惊蛰农事忙.jpeg|center|thumb|300px|插画:惊蛰农事忙。新华社发 徐静 作]]
 +
 +
=== 时间 ===
 +
 +
可利用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线上历书系统来计算每年太阳到达视黄经345°即惊蛰点位置时的精确时间(精确到秒),而不用查万年历,因为万年历中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时间很可能不准确。
 +
 +
[[File:漫画:春雷震醒蛰伏越冬虫.jpeg|center|thumb|300px|漫画:春雷震醒蛰伏越冬虫。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
 +
=== 物候 ===
 +
 +
*桃始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
*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经|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
 +
**《[[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
 +
**《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黄,又名鵹黄,谚曰:“黄栗畱黄莺”,莺儿皆一种也。
 +
 +
* 鹰化为鸠:[[鹰]],蛰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
**《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又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
 +
**《[[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
 +
**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
 +
**若“腐草为萤”,“雉为蜃”,“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复本形者也。
 +
 +
[[File:插画:惊蛰三候.jpeg|center|thumb|400px|插画:惊蛰三候。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已红,如霞似锦;黄鹂鸟开始鸣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新华社发 郭文曲 作]]
 +
[[File:插画:惊蛰·三候.jpeg|center|thumb|300px|插画:惊蛰·三候。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已红,如霞似锦;黄鹂鸟开始鸣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新华社发 马洛 作]]
 +
 +
[[File:惊蛰物候.png|center|thumb|300px|惊蛰物候。来源:中国政府网]]
 +
 +
=== 民间习俗 ===
 +
 +
*在[[香港]],惊蛰传统上是“[[打小人]]”的日子,其中在[[铜锣湾]]的[[坚拿道|鹅颈桥]]最多人打小人。
 +
  
 
[[文件:惊蛰1.jpg|center|thumb|400px|时至惊蛰春意浓]]
 
[[文件:惊蛰1.jpg|center|thumb|400px|时至惊蛰春意浓]]
第44行: 第94行:
  
  
----
+
[[File:惊蛰农俗.png|center|thumb|300px|惊蛰农俗。来源:中国政府网]]
<br>
+
[[File:惊蛰习俗.png|center|thumb|300px|惊蛰习俗。来源:中国政府网]]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风景中国|'''风景中国''' <font size=-1>全部 >>></font size>]]</span><br></center>
+
[[File:惊蛰食俗.png|center|thumb|300px|惊蛰食俗。来源:中国政府网]]
 
+
  
 
=== 参见 ===
 
=== 参见 ===
第56行: 第105行:
 
* [[纪元]]、[[纪年]]
 
* [[纪元]]、[[纪年]]
 
* [[阳历]]、[[阴历]]、[[阴阳历]]、[[历法]]
 
* [[阳历]]、[[阴历]]、[[阴阳历]]、[[历法]]
 +
 +
=== 图集 ===
 +
 +
[[File:漫画:春耕时节.jpeg|center|thumb|300px|漫画:春耕时节。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新华社发 勾建山 作]]
 +
 +
 +
[[File:插画:惊蛰三候(一).jpeg|center|thumb|300px|插画:惊蛰三候(一)。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已红,如霞似锦;黄鹂鸟开始鸣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新华社发 郭文曲 作]]
 +
[[File:插画:惊蛰三候(二).jpeg|center|thumb|300px|插画:惊蛰三候(二)。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已红,如霞似锦;黄鹂鸟开始鸣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新华社发 郭文曲 作]]
 +
[[File:插画:惊蛰三候(三).jpeg|center|thumb|300px|插画:惊蛰三候(三)。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已红,如霞似锦;黄鹂鸟开始鸣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新华社发 郭文曲 作]]
 +
 +
 +
[[File:漫画:九尽桃花开(1).jpeg|center|thumb|300px|漫画:九尽桃花开(1)。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九九”已尽,大地春回,万象更新,风和日丽,草木初萌。“春雷响,万物长”,沉睡一冬的蛰虫也开始惊醒而出。新华社发 王鹏 作]]
 +
[[File:漫画:九尽桃花开(2).jpeg|center|thumb|300px|漫画:九尽桃花开(2)。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九九”已尽,大地春回,万象更新,风和日丽,草木初萌。“春雷响,万物长”,沉睡一冬的蛰虫也开始惊醒而出。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
 +
 +
[[File:漫画:春雷乍响.jpeg|center|thumb|300px|漫画:春雷乍响。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春雷响,万物长”,沉睡一冬的蛰虫也开始惊醒而出。新华社发 徐骏 作]]
 +
 +
 +
[[File:插画:惊蛰(一).jpeg|center|thumb|300px|插画:惊蛰(一)。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新华社发 张柯 作]]
 +
[[File:插画:惊蛰(二).jpeg|center|thumb|300px|插画:惊蛰(二)。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新华社发 张柯 作]]
 +
[[File:插画:惊蛰(三).jpeg|center|thumb|300px|插画:惊蛰(三)。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新华社发 张柯 作]]
 +
[[File:插画:惊蛰(四).jpeg|center|thumb|300px|插画:惊蛰(四)。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新华社发 张柯 作]]
 +
 +
 +
[[File:漫画:惊蛰吃梨.jpeg|center|thumb|300px|漫画:惊蛰吃梨。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
  
 
[[Category:历法|24]]
 
[[Category:历法|24]]

2022年3月5日 (六) 12:12的最后版本

桃始花(华),摄于中国湖北宜昌市

惊蛰,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指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在公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

动物昆虫自入冬以来即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这时天气转暖,大地春雷,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方式惊醒蛰居动物的冬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名称

节气在历史上原本被称为“启蛰”,本意为蛰虫开始活动。《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在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当时发音不同但略近的“惊”字。但因为意思从“开始”变成了“惊醒”,时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 汉初以前 立春 ⇒ 启蛰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清明
  • 汉景帝代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或久习旧例,大衍历仍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后来,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来源:中国政府网
插画:惊蛰·惊百虫。新华社发 金梦溪 作
插画:惊蛰,蛰虫出。新华社发 元六六 作
插画:惊蛰农事忙。新华社发 徐静 作

时间

可利用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线上历书系统来计算每年太阳到达视黄经345°即惊蛰点位置时的精确时间(精确到秒),而不用查万年历,因为万年历中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时间很可能不准确。

漫画:春雷震醒蛰伏越冬虫。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物候

  • 桃始华:,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 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所谓“有鸣仓庚”是也。
    • 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
    • 《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黄,又名鵹黄,谚曰:“黄栗畱黄莺”,莺儿皆一种也。
  • 鹰化为鸠:,蛰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 《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又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
    • 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
    • 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
    • 若“腐草为萤”,“雉为蜃”,“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复本形者也。
插画:惊蛰三候。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已红,如霞似锦;黄鹂鸟开始鸣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新华社发 郭文曲 作
插画:惊蛰·三候。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已红,如霞似锦;黄鹂鸟开始鸣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新华社发 马洛 作
惊蛰物候。来源:中国政府网

民间习俗


时至惊蛰春意浓

这是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的油菜花田(2021年3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3月5日16时54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节“数九寒天”结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仲春时节。

“惊蛰”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在不断升高,土壤解冻,春风化雨,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就认定“惊蛰”是春耕的开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从此全国的春耕生产由南向北渐次展开。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福建武夷山的茶农进山劳作

3月5日,福建武夷山的茶农进山劳作。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3月5日16时54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节“数九寒天”结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仲春时节。

“惊蛰”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在不断升高,土壤解冻,春风化雨,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就认定“惊蛰”是春耕的开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从此全国的春耕生产由南向北渐次展开。

新华社发(陈颖 摄)


3月5日,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满溪村村民在田间劳作

3月5日,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满溪村村民在田间劳作。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3月5日16时54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节“数九寒天”结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仲春时节。

“惊蛰”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在不断升高,土壤解冻,春风化雨,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就认定“惊蛰”是春耕的开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从此全国的春耕生产由南向北渐次展开。

新华社发(周磊 摄)


3月5日,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阎里乡阎里村农民操作农业机械在麦田喷洒农药

3月5日,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阎里乡阎里村农民操作农业机械在麦田喷洒农药(无人机照片)。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3月5日16时54分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节“数九寒天”结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仲春时节。

“惊蛰”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在不断升高,土壤解冻,春风化雨,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就认定“惊蛰”是春耕的开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从此全国的春耕生产由南向北渐次展开。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惊蛰农俗。来源:中国政府网
惊蛰习俗。来源:中国政府网
惊蛰食俗。来源:中国政府网

参见

图集

漫画:春耕时节。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新华社发 勾建山 作


插画:惊蛰三候(一)。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已红,如霞似锦;黄鹂鸟开始鸣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新华社发 郭文曲 作
插画:惊蛰三候(二)。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已红,如霞似锦;黄鹂鸟开始鸣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新华社发 郭文曲 作
插画:惊蛰三候(三)。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说桃花已红,如霞似锦;黄鹂鸟开始鸣叫;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新华社发 郭文曲 作


漫画:九尽桃花开(1)。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九九”已尽,大地春回,万象更新,风和日丽,草木初萌。“春雷响,万物长”,沉睡一冬的蛰虫也开始惊醒而出。新华社发 王鹏 作
漫画:九尽桃花开(2)。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九九”已尽,大地春回,万象更新,风和日丽,草木初萌。“春雷响,万物长”,沉睡一冬的蛰虫也开始惊醒而出。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漫画:春雷乍响。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春雷响,万物长”,沉睡一冬的蛰虫也开始惊醒而出。新华社发 徐骏 作


插画:惊蛰(一)。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新华社发 张柯 作
插画:惊蛰(二)。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新华社发 张柯 作
插画:惊蛰(三)。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新华社发 张柯 作
插画:惊蛰(四)。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新华社发 张柯 作


漫画:惊蛰吃梨。北京时间2022年3月5日22时44分迎来“惊蛰”节气。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