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珍稀植物—四合木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西夏遗址——省嵬城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旧北长城—烽火台

  惠农区汉语拼音:Huì Nóng Qū;英文:Huinong),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的一个市辖区。地处宁夏最北端,东临黄河,西依贺兰山,北与内蒙古乌海市接壤,是宁夏的北大门。惠农区是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原惠农县和石嘴山区合并成立的市辖区,现下辖辖6个街道、3个镇、3个乡,区域面积1254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城市化率76%。

  惠农区古代为游牧之地,也是北方游牧民族觊觎中原的关口,南达甘、陕,北往内蒙古,东渡黄河至鄂尔多斯高原,西越贺兰山进入阿拉善草原。惠农,源自雍正皇帝为惠农渠钦定的名字,包含施惠于民的涵义。近代,“石嘴子”(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成为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闻名中国西北乃至欧洲,“十大洋行”铸就了“金羊毛”的传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长城雄关、贺兰岩画、罗家园胜景等人文古迹,完美地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全区森林覆盖率18.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湿地面积9.15万亩,黄河红柳湾湿地、惠泽湖、高庙湖、七彩园、石嘴子公园、国家煤炭地质公园等生态景观媲美竞秀。

  惠农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硅石、石灰岩等20多种,是“一五”时期国家确定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宁夏的第一锹煤、第一度电、第一炉钢皆源自惠农,是宁夏工业的发祥地。目前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新材料、金属制品深加工、光伏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口岸物流仓储配送为主的6大产业集群、14个产业链。惠农区得引黄灌溉之便,盛产小麦、玉米、枸杞、番茄等农作物,形成了精品蔬菜、高端奶源、生态枸杞、葡萄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全国最大的脱水菜生产销售基地、宁夏新兴的枸杞之乡、蒙牛集团全国首家优质奶源基地。 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公路和109、110国道以及滨河大道横贯全境,是宁夏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进行经济交流合作的主要通道和交通要塞。

  邮编:753600 代码:640205 区号:0952

行政区划

  惠农区辖6个街道、3个镇、3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北街街道。

  • 街道:育才路街道、南街街道、中街街道、北街街道、河滨街街道、火车站街道
  • :红果子镇、尾闸镇、园艺镇
  • :庙台乡、礼和乡、燕子墩乡。
  • 境内有:惠农简泉农场、石嘴山市农牧场、惠农区良繁场。

历史

  春秋 惠农区境为狄、戎杂居的游牧之地,未划入中央集权统治。

  秦 统一六国后为北地郡辖。

  汉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区境属北地郡廉县(治今平罗县下庙乡西南)辖。不久,归属朔方郡。

  三国 西晋 区境先后为匈奴、羌、鲜卑等少数民族所据,复为游牧之地。

  东晋 十六国 区境先后为前赵(匈奴族)、后赵(羯)、前秦(氐)、后秦(羌)、夏(匈奴)各族政权所控制。

  南北朝 太和初 区境属灵州普乐郡。北周(557年至581年)区境属怀远县。

  隋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属广闰县;仁寿元年(601年),为避太子杨广名讳,改广闰为灵武县;至杨广大业年间,区境又属灵武郡。

  唐 唐前期区境属灵州都督府;安史之乱前后,属朔方道节度使。先天二年(713年)区境属定远军,后定远军升为县;景福二年(893年)升为州,名警州。

  五代 区境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政权所控制,为灵州节度使辖区。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将警州降为威肃军;

  北宋 属陕西路灵州定远镇所辖。至道年间(995年至997年)改为威远军。

  西夏 区境归定州省嵬所辖。

  元 属甘肃行中书省宁夏路(今银川市)定州。

  明 嘉靖二十年(1541年),筑北长城后(在今红果子地区),河西北长城以北地区为蒙古部落所据。区境被蒙古部落控制。嘉靖三十年(1551年),区境此时属宁夏卫平虏守御千户所。

  清 属甘肃省宁夏府平虏守御千户辖。雍正三年(1725年)改称平罗县,区境属平罗县辖。雍正四年(1726年),属宁夏卫宝丰县(治平罗县宝丰镇)辖。雍正七年(1729年),区境为市口堡属宝丰县。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因地震宝丰县毁而并入平罗。光绪年间(1908年)前,石嘴山设镇。

  中华民国 民国初 区境属甘肃省宁夏道(先后改为朔方道、宁夏道、宁夏行政区)。民国18年(1929年)宁夏建省,民国30年(1941年),划平罗县的王全口、高庄、惠北、灵沙等地及其以北地区设置惠农县,隶属宁夏省辖。地域即为现惠农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4日惠农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党政机关驻宝丰镇,属宁夏省辖。1954年9月宁夏省撤销,与甘肃省合并,设银川专署,属甘肃省银川专署管辖。10月,县党政机关迁至黄渠桥。1958年9月银川专署撤销,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属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1960年3月,在惠农县的基础上成立石嘴山市,惠农县撤销。

  1950年2月,经宁夏省人民政府批准,惠农县改划为6个区,27个乡,187个行政村。4月,又将6个区改划为5个区27个乡,168个行政村。同年,又将全县的168个行政村划为171个行政村。

  1951年1月,宁夏省政府批准,将黄渠桥、石嘴山、宝丰3镇定为城市地区。1952年3月,宁夏省政府将惠农县定为丁一等县。同时将全县27个乡改划为5个区34个乡。1953年全县进行调整,辖5个区,34个乡,231个行政村。

  1954年3月,经宁夏省政府批准,惠农县在原第二区、第五区的基础上分别成立宝丰回族自治区、灵沙回族自治区,将原四区改为二区,一、三区不动,原各区所辖乡不变,共5区34乡。同年4月,惠农县村建制,调整为225个村。10月15日,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会“撤区并乡”的指示,惠农县撤区并乡,全县辖2个回族自治区、24个乡。

  1956年2月,全县调整,将小乡合并大乡,全县辖15个乡,231个行政村。同年8月,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宝丰、灵沙两个相当区级的回族自治区撤销,建立惠北、灵沙、宝丰、礼和4个回族乡。又将石嘴山、黄渠桥2个乡改建为2个乡级镇。全县辖2个镇,13个乡231个行政村。

  1957年1月,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同意,石嘴山镇由乡级镇改划为区级镇。10月25日,将外西河乡与燕子墩乡合并为燕子墩乡,东永固乡与渠中乡合并为渠中乡。全县辖2镇11个乡,231个行政村。

  1958年8月,撤销黄渠桥镇,保留石嘴山镇,撤销乡的建置,建立3个农村人民公社,全县辖1镇3个人民公社。1镇3个人民公社为:石嘴山镇,灯塔、五星、红旗人民公社。11月3个人民公社分别改名为尾闸、黄渠桥、宝丰人民公社。

  1960年1月7日,国务院第93次全体会议决定“设石嘴山市,撤销惠农县,将原惠农县的石嘴山、黄渠桥、燕子墩、渠中、宝丰、礼和、庙台、尾闸、下营子、黄渠拐子等10个乡(镇)划为石嘴山市的行政区域,其余地区划归平罗县”。(国务院1960年议字10号文件)。市政府机关驻石嘴山镇(今惠农区北街)。同年3月市成立时,乡已改为人民公社,时辖一个区级镇——石嘴山镇和尾闸、宝丰、黄渠桥3个公社。4月,将镇改设2个市辖区,套用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采取社、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做法,下辖30个居委会。北街公社(第一区)辖12个大队(居民委员会),在新区(今河滨街)设管理区;南街公社(第二区)辖18个大队(居民委员会),在石嘴山火车站设管理区。

  1961年5月,将原3个公社调整分置为8个公社:尾闸、下营子、黄渠桥、燕子墩、西永固、宝丰、庙台、礼和。1962年5月,将2个区合并为城区,下设6个街道办事处:南街、北街、工人新村、火车站、钢厂、新市区。

  1963年,将大武口镇(今石炭井)划归市辖,城区合并为4个办事处:南街、北街、火车站、河滨区。是年6月,将国营园艺场改为园艺公社,将黄渠桥、宝丰两公社划归平罗县,将大武口公社划入。时有1区(城区)1镇(大武口镇)和尾闸、下营子、西永固、燕子墩、庙台、礼和、园艺、大武口8个公社。

  1968年,大武口镇改设大武口。1970年,在石炭井设区。7月13日,成立石嘴山市郊区革命委员会,驻尾闸公社。辖8个公社和“五七”农场、农林牧场。时有3区(城区、石炭井区、郊区)1镇(大武口镇)。1971年,郊区撤销,各公社仍由市直辖。

  1972年2月,在大武口设银北地区,石嘴山市由自治区直辖降为地区直辖。俗称“小市”。机关仍驻石嘴山,行政区划不变。1973年,大武口设区,城区撤销。1975年11月,银北地区撤销,恢复石嘴山市由自治区直辖,机关迁往大武口。同年12月,成立石嘴山市一、二、三区,石嘴山为二区。

  1975年12月,银北地区撤销,石嘴山市改由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迁驻大武口。石嘴山改设石嘴山市二区。下设南街、北街、火车站、河滨街四个办事处。下辖28个居委会,同时辖园艺公社。1979年1月,将园艺公社交郊区,1987年6月,将园艺乡的一村子划拨石嘴山区称沿环村。1981年4月,石嘴山市二区更名为石嘴山区。

  1976年12月1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批准成立石嘴山市郊区革命委员会,为县级市辖区,辖6个公社、32个大队、235个生产队。6个公社为尾闸、下营子、西永固、燕子墩、礼和、庙台。

  1979年1月,石嘴山市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决定将大武口、园艺公社划归为郊区管辖。辖8个公社,36个大队、253个小队。设置石嘴山市郊区,县驻马家湾,属石嘴山市管辖。

  1983年6月,郊区农村人民公社全部实行政社分开,将公社更名为乡,大队更名为村,小队更名为村民小组。全郊区辖8个乡,63个村,351个村民小组。

  1987年6月,惠农县恢复建置,县驻马家湾,属石嘴山市管辖。大武口乡大部分划属大武口区,园艺乡安乐桥以东,三排以西地区划属石嘴山区,全县辖7乡48个村,303个村民小组。

  1988年底,增置马家湾镇,辖惠东、惠西两个居委会和马家湾子、中渠、西渠3个村民委员会。

  1989年,辖惠农县和石嘴山区及平罗县的宝丰、黄渠桥、高庄、灵沙、惠北5个乡镇和石炭井区的部分地区。

  1994年,将园艺乡更改名为园艺镇,全县辖2镇6乡。

  1995年7月23日,在红果子地区增设红果子镇,全县辖3镇6乡。

  2000年,南、北街办事处各析置一个办事处,石嘴山区辖南街、育才、北街、中街、火车站、河滨街六个办事处,下辖50个居委会。

  2002年9月,根据石嘴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实施,惠农县将园艺镇移交石嘴山区管辖。

  2003年7月18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宁政发[2003]年78号文件,批准惠农县园艺镇移交石嘴山区,惠农县辖三乡两镇,即礼和乡、庙台乡、燕子墩乡、红果子镇、尾闸镇。(7月18日,尾闸乡更名为尾闸镇)。

  2004年1月30日,宁政发[2004]7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撤销石嘴山市石嘴山区和惠农县设立石嘴山市惠农区的通知》,撤销石嘴山市石嘴山区和惠农县,成立惠农区。4月,石嘴山市惠农区挂牌成立。

地理

  石嘴山市惠农区地处宁夏最北端,东临黄河,西依贺兰山,北与内蒙古乌海市接壤,是宁夏的北大门,距首府银川市80公里,区域面积1254平方公里。东经106.70°-106.80°,北纬39.20°-39.30°。

地质地貌

  区境地貌由贺兰山丘陵地、洪积倾斜平原、黄河冲积平原三个单元组成,海拔最低1090米,最高约1300米,相对落差约200米。 贺兰山脉雄峙西北,为区境天然屏障。黄河冲积平原为银川平原北部极端。

气候

  属中温带大陆气候,特点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春暖升温快,夏热无酷暑。

自然资源

  境内贺兰山是一道天然屏障,也是一个矿藏宝库。已探明资源有煤炭、硅石、粘土、白云岩、石灰岩、白银、铁矿、 燧石、云母、方解石、水晶、长石、石英岩等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约为17.7亿吨,低硫粉尘少,燃烧值高;粘土地质储量2081万吨,石灰岩储量5亿吨,白云岩储量527万吨;硅石资源储量13亿吨,硅石的二氧化硅平均含量达98%,是生产硅系产品的主要原料,区内地域广阔平坦,日照时间长,发展光伏产业产业链前景广阔。贺兰山290处山泉,年均水量620-1560万立方米,泉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水质甘甜清爽。

土地资源

  惠农区全区耕种土地面积88.87万亩,在册耕地11.6万亩,实种耕地26万亩。以山坡地、河滩地为主的近15万亩可垦荒地连片开阔,地势平坦,便于大面积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

  惠农区黄河湿地绵延30公里长,面积约10.7万亩,其中天然红柳林5万亩,野生动物资源59科236种,植物资源62科268种。

矿产资源

  惠农区境内贺兰山探明的原煤储量在17.7亿吨以上。煤炭、硅石、粘土、白云岩、石灰岩、白银、铁矿、燧石、云母、方解石、水晶、长石、石英岩等20多种矿产资源品质好、储量大。贺兰山290处山泉,年均水量620-1560 万立方米,水质甘甜,泉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文化旅游

  惠农区古代为游牧之地,也是北方游牧民族觊觎中原的关口,南达甘、陕,北往内蒙古,东渡黄河至鄂尔多斯高原,西越贺兰山进入阿拉善草原。这里是商贾云集、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的地区,是宁夏工业的发祥地。

  贺兰山在石嘴山留下了许多关口,那是通往阿拉善大草原的主要通道,而东隅是广阔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乃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重要分界,也是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相互争夺的战略要地。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多在市境内设亭障,筑关隘,建城池,驻军卒。到了明王朝,其战略意义更加显著,明王朝投入大量的兵丁民夫修筑长城。在惠农区一带,长城又叫“边墙”。与长城相生相长的是城池与烽火台。因此在惠农,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座城池遗迹,大者叫堡或营,小者叫障。如石城子、黑山营、哨马营、临山堡等。遗迹保存尚好的有惠农下营子乡的哨马营、大武口沟口北侧的石城子等。而烽火台处处皆是,或用黄土夯成,或用石块堆砌。

  惠农境内有众多古老文化遗址和风景优美的独特自然景观,有待于开发建设利用。有西夏时期建造、后毁于地震的省嵬城遗址;有2000余幅千姿百态,形象逼真的秦汉以前的贺兰山岩画;有逶迤壮观的明长城遗址和珍贵的长城“错位”地质资料;有明初永乐年间的古城堡遗址;更有距今3万年至15万年的犀牛、大象、野猪、大角鹿、盘羊、猎狗及虎、狼等20多个种属的古生动物化石资料;白虎洞、罗家园居高临下,尽览全区风貌,留下了许多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境内封育的四合木更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残遗濒危珍惜植物,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和植物中的大熊猫。宁夏境内集中连片的四合木仅存于惠农区最北端的麻黄沟。浓郁的回乡风情和贺兰山自然景观构成了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位于石嘴山区河滨工业园区的恒力生态鹿业科技园,以开发西部生态环境为根本,已圈养鹿460余头,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黄河中的三角洲——万亩红柳园,依山傍水,景色怡人,更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惠农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演变至今,史前文化、秦汉文化、西夏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贺兰山文化、大漠文化、宗教文化和移民文化等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惠农地域文化:以古动物化石、古城堡、古墓穴为代表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址,目前,境内遗留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穴、岩画、石刻多达100余处,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如西河桥古生物遗址、石嘴子遗址、老关疙瘩汉代古城遗址、唐代哨马营遗址、西夏省嵬城、昊王墓、旧北长城错位遗址等等;以民间文学、艺术及工艺美术为代表民族民间文化;以游牧、人口迁移为代表的移民文化;以现代旅游、休闲健身娱乐为代表的都市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补交映,独具特色。

  惠农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2010年8月24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统计新发现的文物遗址有27处,分别是涝坝沟遗址、简泉农场老场部、大川敖包、落石滩1号西夏墓、落石滩2号西夏墓、红果子银矿遗址、麦如井岩画、麦如井墓、正义关沟老关疙瘩遗址、黑山子岩画、语录塔、运煤古路遗址、圈窝子2号墓、永屏清真寺、石嘴山中街清真寺、正义关沟墓、郑万福墓、圈窝子1号墓、尾闸桥、红果子“五七”干校旧址、边沟墓、龙泉寺、沿河墩地道、下营子天主教堂、王泉沟花石墙“小高炉”、二号井旧址、惠农渠。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石嘴子码头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罗家园蓄水池

风铃古渡——石嘴子

  惠农境内黄河西岸水旱码头“石嘴子”一词最早见于 1461 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在卫城(今银川市)东北二百里,山石突出如嘴。”

避暑山庄——罗家园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旧北长城

旧北长城

  旧北长城位于惠农区红果子工业园区的贺兰山脚下,人们通常称为红果子长城。旧北长城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弘治以前,《宁夏风物志》、《塞上江南》和《宁夏旅游指南》都有记载。据《九边考》载“宁夏北,贺兰山、黄河之间,外有旧边墙一道。”说的就是红果子长城。《嘉靖宁夏新志》卷首图中标出的位置,旧北长城正好是镇远关的关墙。镇远关,修筑于明朝早期,是宁夏北部最早的主要防线,地处贺兰山尽头,与黄河相接,自古就有“山水相交,最为要地”之称。这段边墙,就是红果子长城。

  烽火台 在旧北长城的上段,长城西尽头是一座依山而建的烽火台,烽火台东西两头堆建的长城基本完好,从烽火台向东约200米的长城上,有一段长城地震错位遗址,据有关文献载,“这段长城建于1522年,在中外著名游览胜地北京八达岭西南835公里处,名叫红果子沟的洪积扇上一段3.5公里的长城的西边。”有关资料对长城错位遗址作了具体描述,在距山250米用石头砌墙的地方,上下左右方向出现错位,其水平错距为1.54米,垂直错距为0.9米。中国科学院早在1965年调查平罗附近1739年大地震的影响时,就发现了此处长城错位遗址。1980年9月,在宁夏召开的中国活动断层与古地震学术讨论会时,120位学者又到红果子长城错位点考察,接着,欧美、日本等国家的专家络绎不绝地前来考察。红果子长城古地震遗址已成为研究地震或地壳运动变化的珍贵资料。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珍稀植物—四合木

珍稀植物四合木

  珍稀植物四合木,在宁蒙交界处石嘴山河滨区的麻黄沟以及惠农区落石滩一带,1.5万亩的土地上,集中连片生长着一丛丛、一片片令世界瞩目的珍稀植物四合木。中国学术界誉为“活化石”、“大熊猫”。全球范围内,四合木仅零星散见于俄罗斯、乌克兰部分地区,集中连片生长的仅存于中国。中国仅存于宁蒙边界的狭小区域。

  四合木,强旱生,落叶小灌木,高约30—50厘米。刚一出土,就奇特地生出几个小分枝,越往大长,分枝越多,长到50厘米左右,分枝稠稠密密多达二、三百个。小小的叶片,不及1厘米长,细长、椭圆、肉厚、两柄对生,没有叶柄,偶有羽状复出。每一枚叶片顶端都生出一个白色的小小的直挺挺并不坚硬的小刺,原本灰绿色的蘑菇头树冠便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透明的绒绒的面纱,为小巧玲珑的四合木增添了几分神秘,几分奇特,几分柔美。春夏之交,开着白色或蛋黄色比沙枣花还小的小小花朵。四合木小小的花瓣,一团毛茸茸的花蕊,酷似沙枣花那么精致、娇小,像无数颗小小的星星在一团团绿色中闪闪烁烁。叶片下面的枝干,以及沙土之中的根须部棕红油亮,竹子一般地坚硬而富有韧性,即使只有细细的一茎,也不容易把它折断。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柳园

红柳园景区

  黄河红柳林旅游区位于惠农区境内,从园艺镇东沿黄河到礼和乡银河一线,占地面积5万亩。该旅游区集生态、自然、旅游、观光为一体,林水相映、沙湖交错、面积宽阔,是西北地区独有的一处天然红柳林旅游区。远远望去,黄河一线,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边的红柳林,将黄河紧紧的包围起来。

  红柳又名红草,是一种耐碱耐旱的灌木植物,其枝条是编织柳筐、篮子等工艺品的极好材料。红柳的根系发达,而且生长能力特别强,一棵红柳就可以带出一片红柳林。只要红柳的根扎到哪里,哪里就会衍生出新的红柳来。在红柳林中心地带,有两处宽阔的草地,草地四周被红柳围的望不到外边。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西夏遗址——省嵬城

西夏遗址——省嵬城

  西夏遗址——省嵬城,座落在惠农区城东南10公里处,东距黄河13公里。今城墙遗址十分明显,北墙最高达近3米。城呈正方形,城墙长600米,全城面积为36万平方米。西夏王朝是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起的多民族国家政权。于1032年(宋天圣10年)建国,1227年被成吉思汗歼灭.历时近200年。李元昊的祖上拓跋思恭曾为唐朝镇压黄某领导的农民起义立下战功,被唐僖宗赐姓李,至他的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都受到重用。李元昊这位军事天才不赞成父亲德明向宋称臣。老辣的德明鉴于时机不成熟,对儿子说:“吾久用兵疲矣,百族三十年衣锦绮,此宋恩也,不可负!”元昊顶撞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祈便。英雄之生,当王耳,何锦绮为?”元昊建国后.升兴州首府为兴庆府(今银川市),之后的年代里组织创制西夏文字,把佛教定为国教,每年四个孟朔日定为“圣字”。这一天,无论官吏百姓都为夏国皇帝诵经祈祷,接受汉文化传播文化。元昊把夏国治理得井然,所以宋大臣欧阳修说元昊“威能畏其下,恩能死其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关于省嵬城的建筑,史书记载不多。根据《明一统志》、《朔方志》记载:省嵬城在河东,河东废城也。《嘉靖宁夏新志》的古迹“目”,省嵬城条中也说:“省嵬城,河东废城也,未详其始”。《宁夏府志》也有记载:“省嵬城在省嵬山下,西南去府(今银川市)东北一百四十里,逾黄河。”对省嵬城均未说明是哪个朝代所建。但根据吴广城《西夏书事》卷十载:“天圣(北宋)二年(公元1024年)春二月,德明做省嵬城于定州(西夏定银川以北为定州)。”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省嵬城是西夏所建无疑。它的遗址在今石嘴山市东南,银川市东北100多公里处,与志书记载方位、距离是相符的。遗址出土的货币除唐、五代钱外,绝大多数是宋钱。时间最晚的是南宋“建炎通宝”(公元1127—l130年),还有一枚金代的“正隆元宝”(公元1157年铸)。可见这里是西夏时期的城址,因为南金的势力还未达到这里。出土的文物具有西夏的特征。例如,瓷碗只在器内和外口沿上釉,外表露胎,这与宁夏、甘肃出土的西夏瓷器具有完全相同的特点。1032年西夏王李德明卒,其子元昊嗣位,首先去掉唐宋时期所赐给的李、赵姓氏,自号嵬名氏,自称吾祖“可汗”(即天子的意思)。李德明用自己祖先嵬名氏(党项羌的姓名)给建起的省嵬城取名。真意可谓深谋远虑,确有自成一统的想法。元昊曾于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下令秃发,省嵬城曾出土一具秃发瓷制人头,这件弥足珍贵的实物,也足以证明省嵬城乃西夏所建。省嵬城是1227年成吉思汗灭掉西夏国被废弃呢,还是根据传说被大地震摇倒的呢?史书没有记载。

  省嵬城是否由于被毁灭性的地震摇倒,只能依据传说和故事来加以推测。据说大地震前三天,有位白胡子的老头,眼前吊着两只柿子,手里端着一盘枣子一盘梨。边走边喊“早(枣)离(梨)早(枣)离(梨)!事(柿)在眼前!早(枣)离(梨)早(枣)离(梨)。”人们认为他是个老疯子根本没有人理睬他。第三天下午,突然白胡子老头不见了。就在这天晚上,毁灭性的地震将省嵬城摇倒了。

  省嵬城并没有被淹没,它深藏着一代枭雄李元昊的雄才大略,它记录着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史。李元昊尽管生性残忍、暴戾、猜疑、喜杀虐,个人性格给他的事业带来许多不应有的损害。但他洞察宋、辽的一切动向,与宋、辽打过多次大战役,且取胜的较多,所以西夏国的疆土是: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今固原、平凉地区),北控大漠,地方万余地。元昊深知首府的安危,直接关系到西夏国的前景,所以在省嵬城驻有重兵以“拱卫京畿”。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大川风光

大川风光

  大川,位于贺兰山脉惠农段。进王泉沟沿一条崎岖险峻的小路西行约十五六公里,在山峰耸立、沟壑纵横的贺兰山腹地,镶嵌着一块盆地。这就是大川。大川隶属惠农区燕子墩乡。这里什么时候开始有人住已无法考证,但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住着十几户人家,总共开垦了约5000亩土地。居住在这里的农户一面放养羊群,一面种植粮食和饲草,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由于大川的土地是由被雨水冲击的周围山坡上的沙土、杂草、羊粪形成。因而特别肥沃,周围的群山又坡缓草密,宜于放牧。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这里的人家一户户相继搬下了山,大川一点一点逐渐衰败荒凉,最后成了青羊和呱呱鸡的王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