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教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扫盲教育(education for illiteracy),为使不识字或识字较少的人获得阅读、写字、计算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按国际上通行的理解,文盲还包括那些识字量虽达到一定标准,但却不能运用文字进行社会活动的人,也可称作“功能性文盲”。因此,扫盲教育不仅要对不识字和识字较少的人进行识字教育,而且要帮助学习者掌握读、写、算的基本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生活质量,过健康有益的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盲。

1949年前,中国文盲人数占全国人口的8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把扫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截至2004年,累计扫除文盲21 993.7万人。2007年全国共扫除文盲95.78万人,有103.76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扫盲400万人以上。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中国成人文盲率(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已经降到4.08%。2001~2010年,全国共扫除文盲3 041万人,平均每年扫除文盲300多万人。中国的扫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任务仍很艰巨。中国尚有剩余文盲(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5 466万人,这些文盲绝大部分分布于农村,其中一多半为妇女。而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扫盲资金不足,缺乏扫盲人员和教材,给扫盲带来一定困难。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杜绝中途辍学是防止新文盲产生的重要基础。

扫盲教育已经受到国际重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1990年为“国际扫盲年”,每年的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