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寺感应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护国寺感应碑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所立修塔碑刻。俗称西夏碑。现存甘肃省武威市文庙。此碑用西夏文和汉文分别记述重修凉州护国寺塔的经过,是现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西夏碑刻,对研究西夏历史和文化有重要价值。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首半圆形,额两侧各饰一线刻伎乐菩萨作舞蹈状,上端线刻云头华盖。碑身高2.5米,长0.9米,宽0.3米。碑铭四周线刻忍冬纹,碑座盝顶长方形,高0.25米,宽0.68米,长0.81米,刻饰卷云纹和莲花纹。碑首上端和碑铭首尾等略有残损。碑的正面刻西夏文,碑额篆书,译意为“敕感应塔之碑铭”;正文楷书,共28行,每行65字。第1行译意为“大白上国境凉州感应塔之碑铭”。“大白上国”是西夏的国名之一。背面刻汉文,碑额篆书“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篆额已残损,一说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正文楷书,共26行,每行70字。碑文记录了西夏天祐民安三年(1092)凉州大地震以及许多史籍缺载的有关西夏社会经济、阶级关系、官制、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珍贵史料。近2000字的西夏文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极其难得的石刻文献。

碑原封闭在武威城内清应寺的砖砌碑亭中,嘉庆九年(1804)为甘肃学者张澍发现。清应寺塌毁后,该碑先迁柳公祠,后移至文庙西廊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加强对西夏碑的保护,消除了周围的火源,疏通排水沟,并在碑座下和碑身两侧安装钢筋水泥的基础和夹墙。该碑迄今保存基本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