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挫折(frustration),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又称欲求不满。挫折必须包含以下因素:①具有必要的动机和目的。②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的的手段或行动。③有挫折的情境。④有对挫折情境的认知。⑤有因对挫折情境的认知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个体受到挫折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J.多拉德等人于1939年提出挫折–攻击理论,想要揭示个体的攻击行为与挫折感之间的关系。他们最初认为,个体受到的任何挫折都必然导致攻击行为。后来作了一些修改,认为个体受到的挫折是否引发攻击行为取决于下述四种因素:①受挫折驱力的强弱。②受挫折驱力的范围。③以前是否经常遭受到挫折。④因攻击行为而可能受到惩罚的程度。由挫折导致的攻击行为并非总是指向挫折制造者,当个体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还击时,往往把攻击目标指向其替代物,社会心理学称这种情形为转移。有研究表明,目标转移的一个原则是相似性,即与挫折制造者相似的人容易成为攻击目标;另一原则是受挫者寻求比自己弱小的人作为“替罪羊”,向其发泄挫折感。通过合理渠道宣泄,可以减少因挫折导致的攻击行为。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避免差生体验到很强烈的挫折感;管理者也要考虑对下属是否分配公平,避免其中一部分受挫员工出现攻击行为,导致人际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