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免疫分析法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放射免疫分析法汉语拼音:Fang she mian yi fen xi fa;英语:radiommunoas-say),利用同位素标记的与未标记的抗原抗体发生竞争性抑制反应的放射性同位素体外微量分析方法。又称竞争性饱和分析法。1960年美国化学家R.S.耶洛S.A.贝尔森提出此法,耶洛因此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放射性标记抗原*Ag和未标记抗原(待测物)Ag与不足量的特异性抗体Ab竞争性结合,形成*Ag-Ab或Ag-Ab复合物。因为加入的*Ag和Ab的量是恒定的,当结合反应达到动态平衡后,若Ag量增多,生成的Ag-Ab量增多,*Ag-Ab生成量相对减少,游离的*Ag增多,即Ag与复合物的放射性成反比。反应达到平衡后,用有效的方法将*Ag-Ab和Ag-Ab复合物与游离的*Ag和Ag分离,测量其放射性,即可求得样品中抗原Ag的含量。

  常用于标记抗原的放射性同位素有 3H、125I、131I等。3H可以置换有机化合物中的氢,不影响原有化学性质,且半衰期长和能量低,便于防护。125I和131I原子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标记方法简便,多肽蛋白质与小分子半抗原均可进行碘标记。一些不能直接用碘标记的半抗原,通过接上一个酪氨酸亦可用碘标记之。

  放射免疫分析法是将检测放射性的高灵敏度与抗体抗原结合反应的惊人的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的微量分析法,优点是灵敏、特异、简便易行、用样量小,常可测至皮摩尔量。本法的缺点是有时会出现交叉反应、假阳性反应、组织样品处理不够迅速,不能灭活降解酶和盐,有时会影响结果等。

  放射免疫分析法在内分泌学中用以测定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血管紧张素、催化素、黄体化激素、促卵泡成熟激素、前列腺素等,以鉴别、诊断、研究激素的生理和药理作用,以及研究激素和受体结合的机理。在传染病学方面广泛用于乙型肝炎抗原的亚型分类测定。在临床免疫学上测定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E及抗脱氧核糖核酸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补体及抗食物抗原抗体。在肿瘤学方面用于测定癌胚抗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叶酸维生素B12 以及血纤维蛋白原和血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在药理学方面可以测定吗啡、氯丙嗪、苯妥英纳、庆大霉素、地高辛、茶碱等,是检测药物中毒和药物代谢的一个比较迅速和简便的方法。

  为了克服使用放射性标记物所引起的问题,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的基础上,又开发了一些其他非放射性标记的免疫分析方法,主要有酶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荧光免疫分析法。这些方法分别使用酶、化学发光组分、生物发光组分与荧光基团做免疫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