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教育管理学(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组织领导,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理论和行动规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称为教育行政学。

教育管理组织的历史沿革

中国教育管理的组织在周朝设“大司徒”统辖全国教育。汉武帝兴太学,置明师,并制定博士弟子制。王莽执政时,令天下立学官,兴乡学,以奖进教育。隋文帝诏令国子寺不隶太常,改称国子监后,设祭酒一人统辖。唐承隋制,设国子监及弘文、崇文两馆,并置馆监以统辖之。元代至元六年(1269)诏令诸路设提举学校及教授官。至元二十四年又设江南各路儒学提举司。清初恢复国子监制,并设各省学道,后又改为提道政。清末设立学部,把国子监所管事务并于学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改学部为教育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教育部管理全国教育。

19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先后设置管理全国教育的教育行政机构。1817年普鲁士设置教育部,1828年法国设教育部,1871年日本设立文部省,1899年英国成立教育部,美国直至1979年才设立联邦教育部。

至20世纪,教育管理才逐步作为一个学科进行研究,并产生了一些流派。例如美国在1910年后,提倡科学管理的效果运动,重视工作的科学分析和数量标准,重视时间和人力物力的经济使用。1930年后,有的学者认为,应重视人际关系,提倡民主管理方法,调整人事矛盾,以提高工作质量。1950年后,又有学者提倡行为科学运动,研究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因素,设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在美国等国家,教育管理学的行为科学学派乃成为主流。

教育管理,在不同的社会中,有其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管理要为维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维护和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要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管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规律,调整好人民内部的关系,调动人的最大积极性,以提高教育质量。

研究内容

在中国,研究的内容有:①教育领导的作用、特征、原则、活动和评价。②教育立法。③教育目的和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④教育制度。⑤教育行政组织。⑥教育视导的意义、目的、任务、制度、活动、原则和方法。⑦对教育人员的要求、培训和成绩评定。⑧教育经费的管理。⑨学校工作的具体管理。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体育卫生、人事、保卫、总务、财务、图书仪器、与社会联系、与家长联系等项工作的管理。另外还包括学校的性质任务、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学校规划、科学管理、工作原则与方法等。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中国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常用的具体方法有:①科学实验和调查统计的方法。通过一定控制条件的专题实验,来探求改进管理的途径;或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以总结分析各地各校的先进管理经验。②历史学的方法。研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教育政策、法令、制度等,加以分析评判,使古为今用,为现行制度进行解释和立论。同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办学经验,进行认真研究总结和继承。③比较的方法。分析各国各地各校的教育设施,研究其社会因素和历史背景,与本国进行比较,从中吸取可供借鉴的因素。④理论基础的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有密切的联系,要研究上述学科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并作为教育管理的理论依据。此外,还应研究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及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并借鉴经济管理的理论。上述各种方法各有长短,在研究过程中,一般是相互补充,结合使用,以获得客观可靠的科学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