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歌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敦煌歌辞,中国敦煌写本中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词曲类作品的总称。自敦煌遗书发现以来,学术界曾经使用过“词”、“曲子”、“曲子词(辞)”、“曲”、“杂曲”、“小曲”、“俗曲”、“俗调”、“俚曲”、“佛曲”、“佛赞”等不同的名称来指称其中部分或全部歌辞作品,由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不同概念及所涵盖的作品范围常常含混交错,难以总括其全部。从这些作品的音乐文艺特征出发,任半塘(见任中敏)提出了“敦煌歌辞”的概念,并编撰了敦煌歌辞作品总集——《敦煌歌辞总编》。“敦煌歌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曲子词和以民间俗曲为体裁的宗教赞颂歌辞两类作品。

敦煌曲子词作品约200首,以《云谣集杂曲子》最为重要。《云谣集》所用的13种曲调中,除《内家娇》外,其余12种均见于唐崔令钦《教坊记》,主要内容为爱情和闺思,语言质朴,用韵、字数、句式自由灵活,反映了曲子词早期形态。其他曲子词专集写本有30余件,所抄曲子词作品多则数十首,少则数首,其中有唐昭宗李晔登华州城楼所作[菩萨蛮]及近臣唱和之作,有抒写敦煌民众弃蕃归唐的著名作品〔望江南〕“敦煌郡,四面六蕃围”,有《大唐五台曲子五首寄在苏莫遮》等大曲词。除唐昭宗〔菩萨蛮〕2首,温庭筠〔更漏长〕,欧阳炯〔菩萨蛮〕、〔更漏长〕外,其余均不见于传世词籍,为初期词史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曲子词作品。

以民间俗曲为体裁的敦煌宗教赞颂歌辞,在写本数量上比曲子词作品多,但内容和形式则相对单一,主要以〔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十恩德〕、〔皇帝感〕等民间通俗曲调的联章形式,宣传佛教教义和劝学行善等世俗内容。现存作品几乎全是佛教题材,间有少量抒写人生情怀之作。

部分敦煌赞颂歌辞源自西域东传佛曲,如《流俗悉昙章》、《佛说楞伽经禅门悉昙章》,译自梵语,是佛教赞佛的专门曲调。其他如〔好住娘〕、〔散花乐〕、〔归去来〕等也专为佛赞而设,专咏佛门之事,佛曲有被借用而成为燕乐曲调的,如敦煌所存《咏月婆罗门曲子》4首,均以“望月”二字开篇,实即《教坊记》著录之《望月婆罗门》,反映了唐代燕乐、佛曲、俗曲相互借用渗透的情形。

敦煌曲子词作者广泛,题材丰富,“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无论写景抒情,均出语质朴自然,立意新颖独到。较同时代文人词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敦煌佛教赞颂歌辞作为中古时期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学形式,来源于东传的佛教呗赞、唱导,在漫长的流变过程中吸收了中土其他音乐文学形式,与敦煌讲唱文学体裁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宣扬佛理、劝善行孝,不免宗教说教,但也贴近民众生活和心理,自有其特色。

敦煌歌辞整理本有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任半塘《敦煌曲校录》、《敦煌歌辞总编》,饶宗颐《敦煌曲》,林玫仪《敦煌曲子词斠证初编》。近年出版的《全唐五代词》两种均列专卷收录敦煌曲子词,张璋、黄畲所编主要是综合王重民、任半塘和饶宗颐的成果。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所编将曲子词收入正编,其他歌辞作品列为副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