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敦煌汉简英语:Dunhuang wooden and bamboo slips of Han Dynasty),中国甘肃敦煌玉门酒泉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的简牍。因首先发现于敦煌而得名。年代约自西汉武帝至东汉桓帝,而以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早期简居多。自1907年首次发现以来,共发现近10批,总数达2 500余枚。这些简牍现分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的台北图书馆、甘肃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处。

敦煌汉简大部分是汉代敦煌郡玉门都尉、中部都尉、宜禾都尉和酒泉郡西部都尉、北部都尉、东部都尉及其下属各烽燧的文书档案。形制主要有简、牍、觚、楬、封检等,字体以隶书和草书为主。内容多与屯戍有关,包括官私文书及少量书籍、历谱。其中官文书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品约、符、传、例行公文及各种簿籍,私文书有买卖契约、书信等。书籍多为一些字书和实用之书,如《仓颉篇》、《急就篇》、《力牧》、《九九术》、历谱、医药方及有关相善刀剑、相马之书等。敦煌汉简是近代最早发现的汉简,其发现为研究汉代敦煌、酒泉两郡的屯戍活动及汉代的历史和中西交通提供了珍贵的新史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另外,1990~1992年发掘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获简牍35 000余枚,包括有字简23 000余枚。这批简数量巨大,性质与烽燧遗址发现的简有所不同,学术界称之为“悬泉汉简”。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