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综合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古典综合派汉语拼音:Xin Gudian Zonghe pai;英语:Neo-Classical Synthesis),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经济学界长期居于正统地位。

  1936年,J.M.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 ,企图解释资本主义长期萧条现象,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P.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把传统的古典经济学作为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把凯恩斯主义称为考察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把两种理论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形成新古典综合派。其主要代表还有R.M.索洛、J.托宾、A.奥肯、J.R.希克斯、J.E.米德等。新古典综合派用IS -LM分析(IS代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一条曲线,LM代表货币供求相等的一条曲线,两曲线的交点代表均衡的就业量,在不同价格下产生的许多交点形成社会总量需求曲线)作为总量需求曲线的基础;在工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下,根据“古典”的劳动市场理论得出凯恩斯主义的总量供给曲线;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提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论证了国家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居于正统地位,但70年代西方出现“滞胀”后受到严重冲击,其统治地位已被严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