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黄辣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数据库-标题.png

新津黄辣丁四川省新津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9月30日,《关于批准对抚顺林下参、三块石大果榛子、天柱山瓜篓籽、蒲江弥猴桃、新津黄辣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总局2010年第109号)批准)

产地范围

新津黄辣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四川省新津县五津镇、花桥镇、兴义镇、普兴镇、邓双镇、方兴镇、安西镇、永商镇、金华镇、新平镇、文井乡等1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专用标志使用

新津黄辣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新津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新津黄辣丁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二)养殖环境条件。

流动水体,水质清新,空气清洁,无污染,其中水体溶氧≥5mg/l,适宜透明度≥30cm,pH值7.2至8.5,水源水指标符合国家关于渔业水质的标准。

(三)鱼苗繁殖。

1.自然繁殖:在新津天然水域中自然产卵、繁殖。

2.人工繁殖:要求雌性规格不小于150g/尾,雄性不小于350g/尾。

每年5月初至6月下旬进行催产,适宜催产水温21℃至30℃,最佳催产水温24℃至28℃。

采用二次注射法催产。采用自然受精、人工受精,受精卵置于孵化槽或水泥池中流水孵化。

3.鱼苗培育:注水深50cm至80cm,培育浮游动物,待轮虫达到高峰时放苗。每667m2 放养鱼种10万尾至20万尾。鱼苗全长在1.5cm以下,每天用豆浆及全价配合粉料培育喂养。鱼苗全长在1.2cm至5cm,用粉状配合饲料逐步驯化至全部投喂人工饲料。

4.鱼种培育:鱼苗长至5cm时,转入鱼种培育阶段。鱼苗5万尾/667 m2至8万尾/667 m2,定期加注新水,每7d注换水20%至30%,池水逐步加深至1.5m。每天适时开启增氧机。饲料粗蛋白质38%至40%,粒径应与鱼种的口径相适应。日投饲次数为2至3次,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至4%。

(四)成鱼养殖。

1.天然水域增殖放流: 在新津南河、西河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每年2至4月和9至10月分两次放流,规格为体长3cm以上,密度≤20尾/667 m2。以天然饵料为食,不投喂人工饲料。

2.人工养殖:

(1)养殖模式:采用黄辣丁和花白鲢主养、混养模式养殖。

(2)养殖环境:养殖池塘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水体透明度应控制在30cm以上,进排水方便。池塘水深前期宜控制在0.8m至1.2m,中、后期宜达到1.0m至2.0m。每隔5d至7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20cm以上。适时开增氧机调节水质,平时注意防止缺氧浮头,及时开机增氧。

(3)转食驯化:池塘放养当年繁育的鱼种,先投喂添加了诱食剂(经绞碎的鲜鱼糜)的配合饲料进行转食驯化,随着鱼体的增长,可逐步增加并过渡到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放养20天后,对鱼种进行一次筛选,剔除过大或过小的鱼种,使同一池塘放养的鱼种规格整齐。

(4)生态防治:通过优选鱼种、改善环境、强化营养、分级分疏等措施进行健康养殖。通过黄辣丁和花白鲢主、混养、施用复合生物制剂改善水质和中草药等进行生态防病。

3. 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新津黄辣丁应为活鱼,商品鱼规格≥75g/尾。

体长,头大且扁平,吻圆钝;眼小,眼径稍大、侧位;侧线以上体色灰黑,侧线以下体色淡黄,侧线上方有灰黑色不规则斑纹,鳍色灰黑色,鳍基部微红;须4对,有三对须末端为青黑色,鼻须末端超过眼后缘,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

天然捕捞:体形匀称、柔软,腹部较平,体色黄褐较鲜亮,个体间大小不一致

人工养殖:腹部可稍凸,体色黄褐可稍暗淡,个体间大小基本一致

2.理化指标:

蛋白质,% ≥ 13.0

脂肪,% ≥ 2.00

氨基酸总量,% ≥ 10.0

钙,% 0.25~0.35

磷,% 0.30~0.55

铁,mg/kg 5~18

锌,mg/kg 11~14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