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专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无产阶级专政英语:proletarian dictatorship),社会主义国家国体,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实质。又称工人阶级专政。它是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对反抗社会主义革命、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把自己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基础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标志。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必然有一个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定阶段上必然坚持无产阶级专政。V.I.列宁继承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创造了苏维埃政权的国家形式,规定无产阶级专政是领导者无产阶级和被领导者农民阶级的特殊形式的阶级联盟;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社会中民主的最高类型,是代表多数人利益的无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制度,创造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也是最后的一种专政,以后将随着自己历史任务的完成而自行消亡。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紧密相联。在1848年,K.马克思、F.恩格斯在《共产党宣 言》中就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作了表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宣言》在阐明无产阶级专政在政治方面的历史使命的同时,也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方面的历史任务。1850年,马克思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专政”的口号。1852年3月5日,在致魏德迈的信中进一步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这一结论。随后在1875年批判“哥达纲领”时,又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并进一步提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V.I.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面对十月革命后苏联国内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复杂的局面,列宁曾反复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必须使用革命暴力,使用铁的手腕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但是,列宁并没有因此把无产阶级专政仅仅归结为镇压,而是在强调镇压反革命破坏的同时,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破坏资产阶级民主和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列宁着眼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本质即国体,指的是这个专政与无产阶级民主不可分割的联系。列宁仍然非常重视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任务:“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

  无产阶级专政采取的形式,依据各国的情况、历史特点和革命发展过程而有所不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巴黎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以及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采取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也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主要是:对广大的劳动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镇压被推翻的剥削阶级和一切敌对势力的反抗、破坏;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在此基础上消灭一切阶级差别、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各方面创造条件,向共产主义过渡。无产阶级专政将随着自己的历史任务的完成而逐渐消亡。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