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控制着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无线电控制着陆( radio control landing ),利用无线电方法引导飞机着陆的技术。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出现仪表着陆系统(ILS),用以引导飞机着陆。1949年国际民用航空组织正式将这种系统规定为国际标准着陆系统。由于仪表着陆系统工作于米波波段,受场地影响较大,又不能改变所提供的下滑角,与近代飞机的着陆要求日益不相适应。于是又出现了微波着陆系统。

仪表着陆系统

早期称为盲目着陆系统,它由地面的无线电信标台与机载的接收设备组成(图1)。

仪表着陆系统.jpg

无线电信标台包括定向信标台、下滑信标台和几个指点信标台。定向信标台是位于跑道末端的无线电波发射台,它发出两束交叠的由两种频率(90赫和150赫)调幅的高频无线电波。当飞机对准跑道中心线时,飞机上接收机接收到的两种电波信号的强度相等,两信号的差为零,双针指示器上的航向指针指向中心位置。当飞机偏离跑道中心线时,飞机上接收机接收到的两种电波信号的强度不等,两信号之差不为零。双针指示器上的航向指针就会向左或向右偏移,表示飞机偏离跑道中心线,指示驾驶员适当调整航向。定向信标台工作于108~112兆赫频段。下滑信标台是位于跑道一侧的无线电波发射台。它发射性质与航向信标相似的两种无线电波,只是它们的等信号强度区是一个与水平面成2.5°~3°的下滑面。当飞机不在下滑面内时,飞机接收到的两种电波信号的强度不等,双针指示器的水平指针就会向上或向下偏移,指示驾驶员适当调整飞机的高度。下滑信标台工作于329~335兆赫频波。指点信标台用来向飞机指示跑道着陆端之前的几个特定距离。指点信标台的天线发射垂直于地面的扇形波瓣,根据离开跑道着陆端距离的不同分为远台、中台和近台。波瓣的载波频率为75兆赫,分别用400赫、1300赫和3000赫来调幅。

微波着陆系统

6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新型进场着陆系统,工作于 C波段(5000~5250兆赫)和 Ku波段(15400~15700兆赫)。它通过测量方位角、仰角和斜距确定飞机坐标并引导飞机着陆。

微波着陆系统.jpg

1978年国际民航组织决定用时间基准波束扫描微波着陆系统逐步取代仪表着陆系统,作为今后军、民两用的标准着陆设备。微波着陆系统由地面设备和机载设备两部分组成。地面设备(图2)包括方位引导台1、高低角引导台4、精密测距应答台2和辅助数据发射台。机载设备包括天线、角度接收机、精密测距器、数据处理装置、控制器和显示器。在先进的微波着陆系统中,地面设备还包括拉平引导台3和反向方位引导台5。这种系统测量方位角和测量高低角的工作原理相同。以测量方位角为例,方位引导台的天线(通常是相控阵天线)发射宽度很窄(1.5°~3°)、高度较大的扇形波束。并以20000度每秒的速率在相对于跑道中心线±40°的扇形区内来回扫描。处于这个区域内的飞机被波束来回扫过时,会接收到两个类似于脉冲的信号。这两个脉冲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与飞机相对于跑道中心线的方位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只要测出时间间隔就可求出飞机的方位角。高低角引导台和拉平引导台发射的波束宽度较大,高度较小并且在垂直平面内扫描,借以测出飞机相对于地平线的高低角。辅助数据发射台通常与方位引导台合在一起,用来传送起飞和着陆需要的数据,如机场的风速、风向等。测距设备按一般问答转发方式工作,只是精度比一般测距系统更高一些。反向方位引导台的工作原理与方位引导台相同,只是在反向方位覆盖的区域内向起飞飞机提供方位角信号,当飞机复飞时,保证有连续的方位覆盖。微波着陆系统中各台按时分方式工作,因而接收机是通用的。由于波束很窄,受场地影响小,测量精度高,能满足Ⅲ级着陆要求(见能见度)。采用这种系统时驾驶员可自行选择下滑角,因而它能适应不同机种(如垂直和短距起落飞机)的要求,而且能引导飞机沿曲线航道进场,避免对居民稠密区的噪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