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刘方平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42行: 第42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这是一首宫怨诗。
+
  这是一首宫怨诗。意在写宫人色衰失宠而生怨思。起句写时间,黄昏,渲染凄凉气氛;二句写人物,宫人,幽闭金屋伤心落泪;三句写环境,满庭空寂,春色迟暮,衬托衰落难堪;四句写心情,以落花映心境,凄凄惨惨戚戚。重叠渲染。
  
这首宫怨诗,意在写宫人色衰失宠而生怨思的。起句写时间:黄昏,渲染凄凉气
 
氛;二句写人物:宫人,幽闭金屋伤心落泪;三句写环境:满庭空寂,春色迟暮,衬
 
托衰落难堪;四句写心情:以落花映心境,凄凄惨惨戚戚。重叠渲染,反复勾勒,深
 
曲委婉,味中有味。
 
  
全诗一个画面,两个有机结合的组成部分,时间、空间和画面主体布局分明:前二句是渐近黄昏的时刻,屋中独悲的女子;后二句是将到晚春的季节,庭中满地的梨花。诗中只第二句“泪痕”一词以最具特征性的细节,轻轻勾出宫中怨女的形象,她也是整个画面的中心,其余笔墨全是用来烘托她的怨情的。
+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首句“日落”、“黄昏”是宫人的时间感,大好春光,无从领略,只能从纱窗上默看日晷渐移。一个“渐”字,更传达出青春少女被禁锢的烦恼。第二句先借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点明流泪者的宫人身份,可见原先是一个宠妃。宫禁森严,“泪痕”表现出不敢悲啼、而又难自抑之痛,况且也“无人见”。“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泪痕”两字,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金屋无人见泪痕”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诗题为《春怨》,可见为一首闺怨诗,但绝非一般独居闺妇之怨,由诗中“金屋”一词可以推断,应该是失宠的妃嫔之怨。
 
  
 +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写室外景色。庭院中空寂无人,花事已到晚春时节,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末句既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落花不扫门不开,说明无人来。刘禹锡《阿娇怨》写长期受冷落的陈皇后(阿娇)遥望悬测,以为武帝临幸,便即“试开金屋扫庭花”。“梨花满地不开门”正表明这里是君王不到之处,也暗示着宫人一春之中从盼望到绝望的心情。再则,也是用象征手法烘衬女子的悲惨命运。司马札《宫怨》:“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宫人的终局也只同空开自落的梨花罢了。但这又不仅是从旁托喻,以寄同情,其中还暗含宫人可能有的拟己自伤的心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红楼梦·葬花吟》),地上的梨花正是不久香消玉殒的自己,“开门”岂不触目惊心。此句使景物与人物形象凝合,含情不尽。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
  全诗从日暮写到黄昏,从春晚写到落花,从空屋写到空庭,如此重叠渲染,反复吟咏,都是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营造的凄凉孤苦的境界,读了辛酸,令人断肠。此诗还运用象征手法来暗点美人迟暮之感。“日落”、“黄昏”,这些都是大好时光即将逝去的象征,而“春欲晚”,“梨花满地”则象征诗中之人已经身老色衰,可见其命运的悲惨,也就更能表现其哀怨之深。
诗里用“金屋”典故,可见原先是一个宠妃。“黄昏”、“春欲晚”、“梨花满地”,比喻她的迟暮衰落。因此自伤之余,就不愿开门见到满地落花,也说明光是金屋,并不能使她消除泪痕。
+
 
+
 
+
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
 
+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
 
+
首句“日落”、“黄昏”是宫人的时间感,大好春光,无从领略,只能从纱窗上默看日晷渐移。一个“渐”字,更传达出青春少女被禁锢的烦恼:“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又是一个难挨的白天送走了!“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清李雯《虞美人》),又一个恼人的春夜开始了!第二句先借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点明流泪者的宫人身份;宫禁森严,“泪痕”表现出不敢悲啼、而又难自抑之痛;况且也“无人见”,她与亲人是生死永隔,在宫中则将弃置终身,只能默默地走向毁灭。两句写幽怨凄楚彻骨。
+
 
+
诗可分为两部分,一二句写的是室内景色:斜阳照纱窗,这样的景色本来易令人伤感,与“金屋无人”相映,更显女主人公的凄凉,如此凄凉的女主人公,怎能不伤心落泪?“日落纱窗”引出“金屋无人”的哀怨。说“日落”又叙“黄昏”强调出暮色之重,道出其人的无奈。
+
 
+
 
+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
 
+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
 
+
“寂寞空庭”句又承“无人”渲染幽独处境,“春欲晚”遥绾“渐黄昏”,再从时间上加重“怨”情,“欲”字隐含着女子惜春的迟暮之感。但第三句也为结句铺没,——“空庭”中的景物主体是那满地的梨花。
+
“梨花”句最婉曲幽深:首先是渲染宫人遭遇。落花不扫门不开者,无人来也。刘禹锡《阿娇怨》写长期受冷落的陈皇后(阿娇)遥望悬测,以为武帝临幸,便即“试开金屋扫庭花”。“梨花满地不开门”正表明这里是君王不到之处,也暗示着宫人一春之中从盼望到绝望的心情。再则,是用象征手法烘衬女子的悲惨命运。司马札《宫怨》:“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宫人的终局也只同空开自落的梨花罢了。但这又不仅是从旁托喻,以寄同情,其中还暗含宫人可能有的拟己自伤的心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红楼梦·葬花吟》),地上的梨花正是不久香消玉殒的自己,“开门”岂不触目惊心?未必只如俞陛云所谓“朱门深掩,安有余绪怜花”(《诗境浅说续编》)而已。此句使景物与人物形象凝合,含情不尽,确是结得很有神韵。体清之深,或许是刘诗“细腻”、“含蓄”的工夫所在吧。
+
 
+
尾二句写室外景色。“金屋无人”已经使人很懊恼了,而“寂寞空庭”,直承上句,进一步描写女主人公居所幽深而春情孤苦;同时空庭和春色对比,空庭中人更显寂寞。春晚又引出下句:春晚已是落花满地,令人哀怜。置身如此落花春晚的空庭,无人相伴,望着无人“金屋”,女主人公也只能以泪洗面了。
+
+
    诗人从日暮写到黄昏,从春晚写到落花,从空屋写到空庭,如此重叠渲染,反复吟咏,都是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故意营造的凄凉孤苦的境界,读了辛酸,令人断肠,再加上诗人把自己的命运暗揉进诗中,借宫人之口道出诗人对身世可悲、青春易逝的慨叹,使得全篇深曲委婉,味中有味。
+
这首诗还运用象征手法来暗点美人迟暮之感。“日落”、“黄昏”,这些都是大好时光即将逝去的象征;而“春欲晚”,“梨花满地”则象征诗中之人已经身老色衰,可见其命运的悲惨,也就更能表现其哀怨之深。
+
+
 
+
 
+
 
+
 
+
这首诗独具一格,看似写景,而在景中又暗暗道出这许多曲委,可见诗人手法不凡。
+
 
+
 
+
 
+
 
+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
 
+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
 
+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
  
 +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一致。
  
  

2020年9月20日 (日) 06:33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春 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诗题与背景: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春怨》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宫嫔失宠的幽怨。一二句写出宫人的寂寞和内心的愁怨,住着金屋,可见曾经宠幸,如今君王不再眷顾,因此终日以泪洗面。三四句的暮春的残败景象和环境的寂寥,渲染宫人心境的凄楚。


逐句释义: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夜色纱窗之外,夕阳西下,黄昏渐渐来临。华丽宫室,一人独处,只见她满面挂着泪痕。 纱窗外太阳慢慢落下,黄昏渐渐降临;宫门幽闭,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纱窗外的阳光淡去,黄昏渐渐降临; 锁闭华屋,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纱窗:蒙纱的窗户。
  金屋:原指汉武帝少年时欲以金屋藏其表妹陈阿娇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寂寞幽深,庭院春天将尽,梨花满地,院门紧闭。 寂寞幽寂的庭院内春天已临近尽头,梨花落满地面而院门紧掩。 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 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空庭:幽寂的庭院。
  欲:一作“又”。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意在写宫人色衰失宠而生怨思。起句写时间,黄昏,渲染凄凉气氛;二句写人物,宫人,幽闭金屋伤心落泪;三句写环境,满庭空寂,春色迟暮,衬托衰落难堪;四句写心情,以落花映心境,凄凄惨惨戚戚。重叠渲染。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首句“日落”、“黄昏”是宫人的时间感,大好春光,无从领略,只能从纱窗上默看日晷渐移。一个“渐”字,更传达出青春少女被禁锢的烦恼。第二句先借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点明流泪者的宫人身份,可见原先是一个宠妃。宫禁森严,“泪痕”表现出不敢悲啼、而又难自抑之痛,况且也“无人见”。“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泪痕”两字,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金屋无人见泪痕”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写室外景色。庭院中空寂无人,花事已到晚春时节,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末句既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落花不扫门不开,说明无人来。刘禹锡《阿娇怨》写长期受冷落的陈皇后(阿娇)遥望悬测,以为武帝临幸,便即“试开金屋扫庭花”。“梨花满地不开门”正表明这里是君王不到之处,也暗示着宫人一春之中从盼望到绝望的心情。再则,也是用象征手法烘衬女子的悲惨命运。司马札《宫怨》:“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宫人的终局也只同空开自落的梨花罢了。但这又不仅是从旁托喻,以寄同情,其中还暗含宫人可能有的拟己自伤的心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红楼梦·葬花吟》),地上的梨花正是不久香消玉殒的自己,“开门”岂不触目惊心。此句使景物与人物形象凝合,含情不尽。


  全诗从日暮写到黄昏,从春晚写到落花,从空屋写到空庭,如此重叠渲染,反复吟咏,都是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营造的凄凉孤苦的境界,读了辛酸,令人断肠。此诗还运用象征手法来暗点美人迟暮之感。“日落”、“黄昏”,这些都是大好时光即将逝去的象征,而“春欲晚”,“梨花满地”则象征诗中之人已经身老色衰,可见其命运的悲惨,也就更能表现其哀怨之深。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一致。


名家点评: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四语只是形容冷落。

  《唐诗解》:一日之愁,黄昏为切;一岁之怨,春暮居多。此时此景,宫人之最感慨者也。不忍见梨花之落,所以掩门耳。

  《历代诗法》:无聊无赖,那得不怨?

  《诗境浅说续编》:首二句言黄昏窗下,虽贵居金屋,时有泪痕。李白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愁深泪湿,尚有人窥。此则于寂寞无人处泪尽罗巾,愈可悲矣。后二句言本甘寂寞,一任春晚花飞,朱门深掩,安有余绪怜花?结句不事藻饰,不诉幽怀,淡淡写来,而春怨自见。

  《唐人绝句精华》:此诗于时于境皆极形其凄寂,处在此等环境中之人之情如何,不言而喻,况欲得一见泪痕之人而无之耶!设想至此,诗人用心之细、体情之切,俱非易到。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8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109


作者简介:

  刘方平唐朝诗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开元天宝在世。一生隐居不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收录其诗作29首。(《元和姓纂》卷五、《新唐书•艺文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