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寺(丽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普济寺,藏名“舍培兰辛林”,意为“解脱修行院”,座落在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西6公里的普济山密林中,青峰叠翠,风景优美,是距古城最近的一座喇嘛寺。普济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嘉庆十一年(1806)重修,道光十四年(1854)拓建,民国二十六年(1937 ),由普济寺掌寺大喇嘛圣露活佛重修殿宇,大殿覆以铜瓦。

  据清道光年间丽江纳西族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李樾《普济大喇嘛纪略》载,普济寺开山喇嘛典僧,本姓和,普济村人。其和姓家族在明代木氏土司时期,即为乡中望族,世奉西藏喇嘛高僧,十分虔诚。《纪略》称,“典僧,四宝尤器重也,称为前罗汉转世。随建寺于本村后山,苾篘者甚众……年八十余,始坐化焉。后三年,四宝法师指示其身仍转世于家,寺僧访寿识之,六岁后延至本寺,梵呗万叶,了然成诵,盖其宿慧有真也。十岁进藏学,经法师另眼待之,谓其空诸障,不离本性也。学成归普济寺为方丈,率徒众有法度,寺规整肃,扩建精舍,培植林木,蔚然成大丛林焉。”

  普济寺位居名山胜地,风景优美,殿阁宏伟,尤以铜瓦殿闻名遐迩;寺内的两棵海棠(樱花)古树,被誉为“云南樱花之冠”。其主体建筑为二进院落,座南朝北,由山门、护法堂、配殿、大殿组成。附属建筑物有客房、方丈等。第一进院落为山门及重檐歇山护法堂,东西两边为照壁。第二进院落,东、西为重檐歇山顶配殿,南面正中为大殿。大殿为二重檐歇山抬梁式建筑,翼角飞檐,屋顶覆以铜瓦,金光灿灿,气势恢宏。铜瓦覆盖面积达476平方米,据说共用去上好黄铜5760斤,是云南省惟一现存的铜瓦殿。大殿前檐正中,高悬“灵宇慈云”4字匾额,为曾任国府主席的林森题书。大殿台基高4.2米,基陡板石嵌有10块汉白玉浮雕,雕工精细,图案造型优美。中间置以 12级踏跺,周廊作汉白玉石拦杆。充分显示出藏传佛教寺院的华贵与庄严。

  东配殿为两面厦搂房,堂屋可通东院,与配殿组成一幽雅清静的四合院落。院内种植有十里香、胭脂梅、双套梅等古树名木,树龄均在百年以上,这里背风向阳,适合各种花木生长。四合院很少雕纹缕刻,也没有华丽的装饰,但有很多花卉盆景,给人以清爽、舒适、安祥、宁静的感觉。

  《光绪丽江府志稿》载,“普济山,在城西十里,楹联匾额甲于诸寺。”说明当年普济寺匾联甚多,且有不少名家墨宝。现仅存“ 观在自新”一额,为纳西族翰林李樾所题。旁悬一联曰:“鹿樵径,古松垂盖;鱼梵声,希石点头。”系清嘉庆年间丽江知府王厚庆题书。另一联“百年花发海棠寺;万叠山朝普济门”为清末丽江“四举”之一、纳西族教育家王竹淇撰题,原悬挂于普济寺山门门柱上。

  铜瓦殿是普济寺的标志性建筑,海棠是普济寺的名花。普济海棠,又名西府海棠、重辫冬樱花。寺内有两棵海棠古树,在铜瓦殿天井东西两侧,为清乾隆年间建寺时种植,至今已有240多年。

  普济寺铜瓦殿后面,松林中耸起一座山岩,山岩上有座护法殿,正对东方,是观赏丽江坝子风光的极佳之处。伫立护法殿前,蓝莹莹的中海像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镶嵌在坝子里。中海亦称中湖,是明代木氏土司在丽江坝区修建的3个人工湖之一。明代,湖畔建有寒潭寺,土知府木增曾作有组诗《中海八景》。

  普济寺共历四代活佛,四代活佛都是纳西族,而且都姓和,其中前三位是普济村人。第一代活佛法号“登僧”,即“建寺于本村后山,年八十始坐化焉”的典僧,第二代“恩敦”,第三代“旦青”,第四代“圣露”。

  普济寺山门前,有两块刻着蒙、汉两种文字的石碑,一块是“国民政府册文碑”,镌记国民政府册封普济寺圣露活佛“呼图克图”“普善法师”之册文;另一块是“国民政府令碑”,镌记国民政府册封圣露活佛之令文。

  圣露,丽江普济寺第四世活佛,清同治十年(1871),生于丽江县白马里金龙村一姓和的农民家中,6岁被迎至普济寺坐床。22 岁赴西藏拉萨堆隆楚朴寺大宝法王处受戒和学经深造。学成归来后,重整寺规寺纪,将破旧不堪的寺院修葺一新,大殿覆以铜瓦,使普济寺成为丽江香火最旺、游人最多的喇嘛寺之一。圣露活佛爱国、爱教,在佛教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抗日战争时期,他到处讲经说法,宣传民族团结,宣传抗日救国。1937年,代表九世班禅到南京共商国事。由干他的品德、学识和爱国热情,受到国府主席林森的赞誉,并为普济寺题书“灵宇慈云”匾额。1941年,国民政府特邀圣露活佛到重庆主持超度抗战阵亡将士法事。此时圣露活佛已70多岁高龄,且身体欠佳,但他出于对抗日阵亡将士的崇敬,便带侄孙前往重庆。法事结束后,因积劳成疾,是年秋天圆寂于重庆千佛寺。在普济寺背后的山坡上,青松环绕着如茵的草坪,草坪上有一座圣露活佛的灵塔,常有人前来凭吊,缅怀这位爱国、爱教的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