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业行话俗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在千余年的制瓷生产实践中,景德镇瓷工们为了彼此交流和学习技艺的需要,为了对某种生疏事物进行语言表达从而达到群体性(至少是行业中)的共识,逐渐地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行业语言。这些制瓷过程中的行业语言十分丰富,包含了原料、燃料、颜料、工艺、工具、器型、计量等方方面面,并且渗透到瓷器生产各行各业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博士后方李莉在讲到景德镇瓷业行业语言时说:“这是一种独特的词语,不仅是一种社会方言,而且具有文化语言的性质:它包含着技术经验,具有科学性;它还反映出民俗的观念,具有地方性;同时也是古代文化及科技信息的载体。”

原料类

  • 不子:又叫“白不”,是瓷石经粉碎、淘洗后制成的砖状泥块,用于制坯。(注:音dǔn)
  • 货角子:指破碎了的不子或生坯。
  • 料板屎:即料板上的余瓷土。
  • 脚板屎:即掉在地上的瓷土。
  • 下脚料:即余土,包括晒架塘沉泥、脚板屎、料板屎及坯屑等。
  • 子屑得:指混入瓷土或泥浆中的杂物、颗粒。
  • 狗卵子:指混入瓷泥里或釉里没溶化的瓷土颗粒。
  • 滑石子:制瓷原料,纯白质软有滑感,可代高岭与不子配合制胎。
  • 高梁:即高岭土。“梁”即浮东方言中的“岭”。
  • 白土:即制瓷泥土,含白不、高岭土和釉果。
  • 麻仓土:即高岭土。麻仓:在浮梁瑶里麻仓村。
  • 南不:指浮南出产的白不。
  • 银不:指银坑坞附近出产的白不。
  • 蓬不:指三宝蓬出产的白不。
  • 寿溪:也称“东港不不”,出产于浮梁臧湾乡南部寿溪坞。
  • 土果:是灰渣器、古器主要原料之一,实为釉果、不子和高岭土经淘洗后的尾砂。
  • 釉:附着于陶瓷制品表面的玻璃态薄层。
  • 釉果:一种较低溶融温度、很强透明度的瓷石,用于制釉。
  • 釉不:釉果经粉碎淘洗后制成的砖状泥块,用于制釉。
  • 釉灰:指用熟石灰与狼鸡草相间堆烧而成,并起助熔作用的配釉原料。
  • 灰不:又叫“灰釉不”,为白釉脱胎配釉的助溶剂,其原料为石灰石,产于乐平塔前。
  • 花乳石:白釉的增白剂,为实业家吴霭生所发明。

燃料类

  • 槎柴:即树枝和茅柴之类,为槎窑燃料。因其多以船运至景德镇码头上,故又称为“船柴”。
  • 窑柴:将松树锯成尺许木段,并劈开成片状,为柴窑燃料。
  • 下山柴:即可用船直接运上镇的柴。
  • 放水柴:即为减少运输成本,采用水放的窑柴。
  • 木炭:烘坯和烧红炉的燃料。
  • 乌煤:烘坯和烧红炉的燃料。

颜料类

  • 朱明料:绘制青花瓷的上等钴料。
  • 玻璃白:釉上彩画料,用于粉彩瓷。
  • 颜料:一般指釉上彩绘原料,有大苦绿、大绿、翡翠、淡翠、广翠、淡小绿、浅绿、西洋红、锡黄、宫粉、赭石、古紫、淡黄、净黄、茄紫等等。
  • 西洋红:大红色,以氧化铁为着色剂。
  • 西洋红:淡红色,以金为着色剂。
  • 红黄:以铬的化合物为着色剂。
  • 海碧:以钴的氧化物为着色剂。
  • 薄黄:以锑、锡等氧化物为着色剂。
  • 矾红:用生红加入适量的铅粉。
  • 细金:本金粉末,用其彩绘,可永不褪色,愈抹愈亮。
  • 金水:液态金,一种金的树脂酸盐,使用方便,耗金量低,外观富丽堂皇,系德国人居恩发明,清末传人我国。
  • 乳香油:调色的主要油料。
  • 松香油:新彩、普通粉彩的调色油料。
  • 樟脑油:用于新彩榻色。
  • 煤油:用于调和老油或化解干涸的料笔。
  • 胶水:矾红、本金等古彩料的调料品。

工艺类

1、原料工艺类

  • 土坑:瓷石的采矿点。
  • 扶塘师傅:采矿中的重要技术人员,负责探矿、开矿和对矿物的鉴定。
  • 试照子:对瓷土进行测试,看其在窑火中的收缩率及耐温程度,是否符合制瓷的要求。“照子”即一小块经配制好的泥料。
  • 做土:即开白土矿。
  • 塘口:地表清净后所露出的采矿点。
  • 明矿:地表开采的矿区。
  • 暗矿:地下开采的矿洞。
  • 打地龙:在地下水平巷道中采石,俗称“打地龙”。采石方法有两种,或“石质原料则先用薪柴附石着火烧出裂痕,然后用铁凿凿下……”,或用打眼放炮法。
  • 打眠垄:是在山坡上开凿隧道采矿。

2、成型工艺类

  • 三踩两响:指琢器练泥,即用赤脚踩泥三次,用铁铲拍泥料两次,以排除泥中空气,使之融合并“熟透”。正所谓的“菊花芯,莲花瓣,三道脚板两道铲。”
  • 扯喇叭:指圆器拉坯工艺。拉坯工将碗坯拉成喇叭状,故名。
  • 栽坯:即将毛坯倾斜地栽在料板上。
  • 拍死人头:指印坯工拍打模利(即“死人头”)的工序,也是圆器内部的定型工序。
  • 刹合坯:即各种施釉工序。
  • 剐坯:指挖圈足。
  • 土狗子:剐坯工的绰号。剐坯工是把坯底挖成圆洞状,如钻土的“土狗子”*(一种昆虫),故名。
  • 螃蟹:即拉坯工的绰号。拉坯工因长年盘膝在坯车干活,致使两腿膝关节变形,走起路来如螃蟹一样一摇一摆,故名。
  • 轿夫:大器装坯工的绰号。大器装坯工常常两肩各扛着一块装有成坯的料板送入窑里,如抬轿一般,故名。
  • 打大槌:指跟着窑房管事的徒工。
  • 混水:用含水量大的桃形毛笔将青花料水分成浓淡不一的颜色,这道工序俗称“混水”。
  • 补水:指利坯后,坯面有灰尘或刀痕,用毛笔蘸水擦净、修平,此为“补水”工序。
  • 栽砖:把干净的青砖插入泥料中,待青砖吸干泥料中水分后再拔出来。
  • 蘸釉:即将已荡好内釉的圆器成坯,用蘸釉钩把它放在装满釉的木桶里浸一下,待坯体外部吸釉均匀后便拿起来。特指器物外部施釉方法。
  • 荡釉:即将釉浆倒入坯内,然后端起坯来荡几下,使器内全面吸釉均匀,再把剩余的釉浆从坯中倒出来。特指器物内部施釉方法。
  • 浇釉:即在釉盆上放一块木板,将坯体放在木板上,双手各执一碗,取釉浆自两个方面淋浇到坯面上。特指大件器物外部施釉方法。
  • 吹釉:即在竹筒上蒙上细纱布,蘸釉而吹,以气息作用使釉浆雾化,附着于坯体表面。后改革成用铁皮做的圆筒来吹釉。
  • 量比子:即量尺寸。
  • 打箍:一般指打青花箍。
  • 前三脚:指打杂、做坯和印坯。即成型过程中前面三道工序。
  • 后三脚:指利坯、刹合坯、剐坯。即成型过程中最后三道工序。
  • 地上三脚:即装坯、挑担、管事。因这三个工种均在地上(坯房或坯房老板家中),故名。
  • 地下六脚:指打杂、做坯、印坯、利坯、刹合坯、剐坯工种。因其作业点多在低于驳墈的正间,故名。
  • 碍坯:即地下六脚的工作。
  • 掺饼:饼子(即垫饼)晾至半干后再修削。
  • 县官坐堂:印坯工因套坯时木巴掌把坯底打得“啪啪”响,自诩为“县官坐堂”。
  • 批肩:利坯工在底和肩之间轻轻拖一刀,以除净积尘,俗称“批肩”。
  • 促釉:右手舀半筒釉倒人已挖空的底足内,左手立即旋转,数转后,将釉倒出,再用水笔擦去足坝上的积釉。
  • 坝子:即器物圈足。

3、烧窑工艺类

  • 满窑:把装有或坯的匣钵按其不同的窑火要求,排列在不同的窑位上。
  • 溜火:初烧时慢火,使窑内火力平衡。
  • 紧火:加大火力,转入高温。
  • 闭火:瓷器已烧熟,停止投柴。
  • 赶余堂:即紧火。
  • 开窑:窑烧完并经冷却后,从窑里取出瓷器。
  • 挛窑:建窑和补窑。
  • 拖坯:调配全窑装坯数量,上坯房拖坯到窑里去烧。
  • 架表:用高三脚马架设每根匣顶上最高一层匣钵。
  • 收兜脚:开窑后,把最下一层匣钵(兜脚)收出来。
  • 打杂:负责挖黄土,准备烧窑材料等工作。
  • 挛匣:一般由窑户老板的亲戚担任,可吃饭拿钱不干活,工人戏称之为“黄马褂”。
  • 窑爽:火力不够,瓷未烧熟。
  • 地烧火:指点火后,慢慢加柴,使窑内处于慢火状态。
  • 窑黄:柴不干,瓷眙吸烟后面带黄色。
  • 扒火仓:即把火仓中的炭扒出来,以免塞住火门。
  • 灰手:烧窑时专门负责挑水和运水的工种。
  • 观音灶:即烟囱背底部。
  • 倒窑:指窑里倒了匣钵。
  • 射火:匣钵没盖好,火射到瓷眙上,在某处出现黄色。
  • 卖窑位:窑户老板收取搭坯户预交的某个窑位定金。
  • 点落:管事先生核实入窑小器匣数量,以便结算烧炼费。
  • 坐拦板:管事先生清点与登记每次出窑的大器匣钵数量。
  • 叫驳:即窑工交班。
  • 赶泥塘:靠烟囱烧炼的匣坯,如灰渣碗、二白釉之类。
  • 拉前:窑门至装12排匣柱位置,叫拉前,这里火力最猛,是烧好瓷器的地方。
  • 窑弄:即窑室。
  • 窑岭:窑篷的最高处。
  • 看火眼:在窑岭中间部位,是用来看窑火温度的。
  • 腰眼:在窑岭腰部左右有一个眼,即腰眼,是用来看窑火的正斜。
  • 顶肩:满窑后上面匣钵比下面匣钵大(很危险)。
  • 大器匣:呈漏斗状,装烧时只能一匣一器。
  • 小器匣:呈圆桶状,可装一只坯,也可装数只坯。
  • 土匣:指未烧炼的匣钵。
  • 响匣:只烧过一次的匣钵。
  • 老匣:烧过三次以上的匣钵。

4、彩绘类

  • 边脚:指器物上口和底下的边饰图案,如回纹边。
  • 斗方:即“起堂子”,指另作画面的扁形、圆形或方形的空白地。
  • 耳箍:在器物的口、脚、腰处,以金水画环形线条。
  • 填地坯:即用红、黄、玻璃白等单色打底。
  • 刮口色口:即用金水涂边。
  • 磕印子:在白眙瓷上印上图案花纹以待填色。
  • 打料:即用笔蘸颜料。
  • 勾图:在彩瓷画面上,用浓墨勾出图样,用纸拍印下来,为今后作资料用。
  • 染色:使画面浓淡深浅不一。
  • 合色:把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调配成一种颜色。
  • 填色:描线后在画面上填上各种颜料。
  • 作图:即创作图案花纹。
  • 车箍:在口、底或腹部用颜色或金水车箍。
  • 勾印子:指勾勒框内填色。
  • 搭笔:用手指弹画笔,使画笔上的颜料流入笔尖便于作画。
  • 踩色:用干笔把颜色勾开,使颜色有阴阳光。
  • 顺桥扁:对有缺陷的瓷器绘上花朵或图案,加以盖住。
  • 校图:粉彩瓷用锅灰在印画好的框架上涂抹一层,起颜色不外流作用。
  • 骰子景:指用点或线所组成的图案。

工具与设备类

1、原料类

  • 水碓:是一种以自然水流为动力,通过机械运动将瓷石粉碎的原始设备。水碓有三种:大的叫“缭车”、中等的叫“下脚龙”、小的叫“鼓儿”。它密布于昌江及其支流南河、东河流域,每当春夏水发之时,水轮翻腾,碓声殷地,景色蔚为壮观,宛如一幅反映景德镇古代制泥技术的民俗风情画卷。
  • 淘塘:面积约2平方米,以青砖铺底和砌墙,塘底为斜坡状,深约l米至0.5米不等,是淘洗设备。
  • 淀塘:面积约9平方米,深约0.8米,是澄清泥浆设备。
  • 干塘:只有三宝蓬的鼓儿碓之类设干塘,面积3~4平方米,深约1米,让稠泥凝固干燥。
  • 制不匣:呈“井”字状,内空约20X14X5厘米,后面有活动的木料,可以随时脱模,是制作白不的工具。
  • 货架:晾干湿不的设备。
  • 陈腐池:由山上青石板或麻石砌墙,用青砖铺底,是高岭土淘洗后的陈腐设备。
  • 淘洗池:由山上青石板或麻石砌墙,用青砖铺底,是高岭土的淘洗设备。
  • 独轮车:又叫“羊角车”,是瓷用原料的运输工具。

2、成型类

  • 泥桶:木质、圆形,用于淘泥、淘釉和淘灰。
  • 粗桶:木质、圆形,用于淘泥、淘釉和淘灰。
  • 渣耙:铁质,形如锅铲,用于淘泥。
  • 泥锅:铁质,双耳安拱形木相连,用于淘泥。
  • 釉缸:陶质,存釉器皿。
  • 搁泥桶:泥浆过滤水分用的匣钵。
  • 料板:承坯的杉木板。
  • 琢车:做坯和做渣饼用的陶车。
  • 干车:利坯、剐坯和打箍用的陶车。
  • 水脚盆:木制,盛水后用于捺水。
  • 坯瓤:瓷质,无釉,形如弯月,做坯工具。
  • 木巴掌:“凸”字形,印坯工打足底的工具,也用于打软渣饼。
  • 筛箩:分铜筛和绢筛,用于过滤泥中和釉中的杂物。
  • 推拿:瓷制,形如蘑菇,装坯工压平匣内糠头灰的工具。
  • 蘸釉钩:铁质,蘸釉时钩住碗坯的工具。
  • 荡釉盏:荡釉时的盛釉工具。
  • 四脚码:即印坯和刹合坯的码头。
  • 模利:*圆器定型工具,即“死人头”。
  • 画坯笔:尖形笔头,画青花用的毛笔。
  • 混水笔:桃形笔头,青花染色用的毛笔。
  • 捺水笔:各工种的捺水工具。
  • 饼子:承放琢器成坯的工具,有匣钵质和木质两种。
  • 整坯槌:为排出坯中空气,用木槌轻轻拍打半干成坯。

3、匣钵类

  • 抵板:木质,如瓦,在匣墙外侧击打时用于抵挡整板的工具。
  • 木槌:整匣时捶打匣底的工具。
  • 码子:铁质,校量匣钵高低工具。
  • 琢车:与做坯车相同。
  • 利车:与利坯车相同。
  • 荡子:瓷质,形如弯月,制匣工具。
  • 斗笠筛:筛土工具。
  • 模子:黄泥质,匣钵定型工具。
  • 匣钵:成坯的装烧容器。
  • 底箍:铁质,圆形,做匣底的模圈。
  • 匣桶:制匣内模。
  • 衣子布:白棉布,可使匣墙不与匣桶粘连。
  • 锯板:锯开匣泥成薄片的工具。
  • 整板:击打匣墙外侧的工具。

4、烧窑类

  • 高三脚马:满窑和开窑时用于安放及取下最高处匣钵。
  • 低三脚马:用于安放和取下较低的匣钵。
  • 筹桶:挑柴上阁楼时,将计算挑柴担数的竹筹放入桶内。
  • 铁钩:烧窑时通火仓或钩出照子的工具。
  • 铁齿耙:扒匣屑、垃圾的工具。
  • 锄头:挖取黄泥的工具。
  • 筲箕:装匣屑的工具。

5、彩绘类

  • 马架:木质,用于安放要彩绘的瓷器。
  • 层料碟:瓷质,形状有方有圆,多为六层,每层盛有各色颜料,有盖。
  • 油盅:用于存放乳香油。
  • 洋金盅:瓷质,也叫“金蒂子”,用于装金水。
  • 玛瑙刀:使本金瓷器土黄色变成金黄色的摩擦工具。
  • 小擂钵:大料钵擂后再细擂的工具。
  • 调色刀:铁质,又叫“料铲”。
  • 调色盘:平底小瓷盘,调油料颜色用的。
  • 横贡纸:描图和拍图用纸。
  • 铁针笔:用伞骨磨尖而成,用于扒出花朵纹筋、鸟的羽纹及人的须发。
  • 竹针笔:与铁针笔用途相同。
  • 颜料笔:不同用途、各种型号的料笔。
  • 擂料凳:与青花擂料凳一样。
  • 红炉:以木炭为燃料低温焙烧釉上彩瓷的圆形炉子。

选瓷类

  • 青货:质量最好的瓷器。
  • 色货:质量一般的瓷器。
  • 脚货:又叫“炭山”,即质量最差的瓷器。
  • 落渣:即匣屑掉在碗内,留下突起的渣痣。
  • 落釉:又叫“缺釉”。即瓷器上有的地方少釉。
  • 水泡边:即瓷器上的坯泡或釉泡。
  • 爽脚:指碗下有许多黑黄色的小点。
  • 脚嘴:即瓷器口沿上有裂纹。
  • 慢翘:即碗形不圆,略呈扁状。
  • 猪毛孔:釉面出现的无釉小孔。
  • 水坼:坯体或釉面有裂纹。
  • 欠釉:器物表面稍呈米黄色,并可见胎骨。
  • 毛沿:边沿上有小缺口。
  • 犯惊:又叫“炸釉”,指釉面崩裂或龟纹。
  • 惊釉:釉面呈头发丝般的裂纹。
  • 料刺:指画面模糊,无光泽。
  • 料屎古:碗内或碗外有裂纹。

器型类

  • 灰可器:呈深锅状,内外均绘有青花,灰釉含量高,容易烧热,产量甚大,属农村和下层百姓的日用粗瓷。
  • 古器:即“官古”,包括料饭、川饭、昌饭及川盂和料盂。“饭”为饭碗;“盂”为小茶盅或小酒盅。
  • 七五寸:指口径5—7英寸的盘、碟。
  • 满尺:即8—10寸的大盘。因盘绘有鲤鱼,又叫“鲤鱼盘”。
  • 四大器:即正德大碗、正德宫碗、鲜花大碗和鲜花宫碗四种。
  • 四小器:即法汤碗、法饭碗、冬青石碗、冬青汤碗四种。
  • 脱胎:胎白质细,薄如纸翼的高档瓷。
  • 二白釉:即内外均施白釉的锅器(如碗、盘等)。
  • 饭贝:即“饭闭”,指有盖的茶碗。
  • 酒令盅:盛酒的小杯。
  • 粉定:胎质细白,釉面如粉玉,原出于北方定窑,故名。主要分为花钵、饭鼓、品锅、坛、茶壶、帽筒、花瓶、文具等。
  • 大件:即大件器物。
  • 官盖:一种有盖的茶碗。
  • 淡描:用青花料轻描淡写的粗瓷,如大小香炉、烛台、孔明灯、乳钵、中药罐、夜壶等。
  • 滑石:细瓷,小件器物,概为喜庆嫁妆品,如粉盒、胭脂盒、泡皮盒及搽头油的油壶等。另有酒壶、酱油壶、果盒等。
  • 描坛:即喜字坛。
  • 雕镶:即镶器,有瓷板、鱼盘、方瓶、花钵等。
  • 雕塑:人物、动物、植物等雕塑瓷。
  • 博古:即各种异形碗盘。
  • 针匙:即舀汤的器具。
  • 灯盏:盛油照明器皿。
  • 茶盘耳盅:即平底茶盘和有柄的耳盅。

计量类

  • 圾(音jian):指瓷器大小的量词。瓷器越高(或体积越大),圾数就越大。“圾”与“件”同音,但含义不同。“圾”用于表示大小,而“件”则用于表示多少。当代人在这两个字的使用上常常混淆。
  • 一泥锅:即水灰的计量单位,锅口径约32cm,中间深约9cm,每锅水灰重约4公斤。
  • 利坯:除指成型工种外,还指圆器细瓷和中档瓷坯房的规模,即人员组合的计量单位,如“两只利坯”,其人员组合为利坯工2人,打杂、做坯、印坯、刹合坯和剐坯五脚工人数各为1人;“三只利坯”则利坯工3人,其他五脚各为1.5人。
  • 浅:指小器匣的计量单位,相当于“只”。如一“浅”匣钵,即一只匣钵。
  • 筒:指碗、盘类的计量单位,即10只碗(或盘)等于一“筒”。
  • 板:成坯日产量的计量单位。汇色先生在每天坯房下班后都要清点工人当天的做坯数,并在承坯的每块料板上做记号、入册登记,作为以后结算工人工资的依据。
  • 窑担:窑里计算小器的单位,一般以7个小器匣钵为“一手”,而“四手”为一担。
  • 一手:坯匣的计算单位,针匙5只为一手,琢器2—3个为一手。
  • 草鞋:琢器坯房的人员组合单位,如“一双草鞋”有装坯1人、做坯0.5人、利坯2人、雕削2人、徒工1人、老板兼管事、老板娘兼伙夫,其中只有装坯工一人穿草鞋。这是小资本作坊。“四双草鞋”有装坯1人,二码头1人,三码头1人,打杂1人,做坯1人,利坯6人,雕削5—6人,画坯若干人,伙夫1人,管事1人,徒工5—6人,其中有装坯,二码头,三码头,打杂四人穿草鞋。这就是以“草鞋”为单位的来历。
  • 一舵:宽约66厘米,高约80厘米,长约2米的长方形土匣堆。
  • 一条凳:茭萆业人员组合单位,即“一条凳”为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