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星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暗星云( dark nebula ),银河系中不发光的弥漫物质所形成的云雾状天体。如果气体尘埃星云附近没有恒星,则星云将是暗的,即为暗星云。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小的只有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是出现在一些亮星云背景上的球状体;大的有几十到几百个太阳的质量,有的甚至更大。它们内部的物质密度也相差悬殊。赫歇耳父子于1784年首次注意到明亮的银河中有一些黑斑和暗条。后来的照相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是由于一些位于恒星前面的不发光的弥漫物质造成的。这种暗区在银河系中很多,最明显的是天鹅座的暗区,银河被分割成为向南延伸的两个分支。有些暗星云和亮星云在一起,如位于猎户ζ南面的有名的马头星云(图1),它是一个很大的暗星云的一部分,“马头”四周的光芒是从亮星云发出的。蛇夫座S状暗星云和烟斗星云(图2)也是不透明的暗星云。但在云层较薄时,仍可看到一些光度被大大减弱了的恒星,所以在这个天区所看到的星体,就比没有暗星云的天区稀疏得多。

马头星云.jpg

图1 马头星云


烟斗星云.jpg

图2 烟斗星云

在不少亮弥漫星云背景上发现了一些圆形的暗斑。这些暗斑是物质密度较高的天体,它们是很小的暗星云,由于呈球形,称为球状体。1947年荷兰天文学家B.J.博克最先讨论了这些“小暗星云”。他在太阳系外大约1 600光年范围内发现了200个左右这样的暗天体,最好的样本在金牛座和蛇夫座。这样的暗天体在光学上显得极厚,消光能力可达30星等。这些小暗星云标志着新生恒星的诞生地。后来天文学界接受了这些天体代表恒星演化过程中一个特殊阶段的观点。球状体的直径小于1秒差距(1秒差距等于3.261 6光年),质量估计为10-1~102m⊙。许多球状体的中央包含红外源,很可能是正在收缩并将形成恒星的天体。

暗星云本身不发光,利用光学方法进行研究就受到很大限制。射电天文方法为暗星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主要是由于暗星云有各种射电辐射。尤其是它们发射的中性氢21厘米谱线,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大量处于低温状态的暗星云的大小、结构和组成,从而为研究银河系结构和运动提供重要的资料。紫外线和X射线由于不能穿入,暗星云中央得不到加热,典型暗星云中的温度很低,为5~10K。此外,暗星云所在天区发现许多有机分子,因此有些暗星云又称星际分子云。通过毫米波观测,发现在一氧化碳暗星云中存在一些温度较高(15~50K)的“热点”,这些热点还有较强的红外辐射。通过红外观测还发现一些包围在暗星云中的能量集中在2~20微米波段的红外源,其中一些较亮的红外源还和暗星云中的微波源有关。观测还发现,一些年轻的天体如赫比格发射星(年龄105~106年)、赫比格–阿罗天体等直接与暗星云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暗星云的直径约为10秒差距,平均原子数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5×103个,平均温度约为10K。演化过程中由于某种辐射(如毫米波)损失使内能减少,导致内压力小于本身重力而发生坍缩。坍缩过程中某些团块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一系列密集点,这些可能就是形成恒星或星群的原始胚胎。根据恒星诞生率和银河系中暗星云的总质量对比来看,只有很少一部分物质(1‰到1%)形成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