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定国汉语拼音lǐ dìng guó),(1620~1662),中国明末清初大西农民军领袖之一。陕西榆林人,家世务农。崇祯三年(1630),年方10岁的李定国参加张献忠起义军,受到张献忠的喜爱,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同被养为义子。后数年,李定国随张献忠起义军转战于秦、晋、豫、楚,临敌陷阵以勇猛称。崇祯十七年,张献忠率起义军入四川称帝,建大西国号,以孙可望为平东将军,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刘文秀为抚南将军,艾能奇为定北将军,分统各营。清顺治三年(1646),清朝派兵入川,张献忠牺牲于西充。孙可望、李定国等收集残部数千人南走,连克遵义、贵阳。清军进攻大顺、大西两支农民军的同时,又相继消灭了南明弘光、隆武两个政权,所到之处杀掠极酷,各阶层人民纷起反抗。大西军遂决定“联明抗清”,并进取云南,作为抗清基地。时艾能奇已死,孙可望称“国主”,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李定国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战功卓著,声名传扬。后病逝于云南。

简介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聪明好学,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张献忠率部由川东进兵襄阳,派定国率28骑伪装成明军,赚开襄阳城门,轻取这一军事重镇,使明朝围剿农民军的军事计划彻底破产。十七年(1644)八月,张献忠部进占成都,设立中央政权,整编事军建制,设四将军,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当时,北方的李自成军正处于败退之中,清军大举南下,南明军队又从东、南两面进攻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四川的形势恶化。大西三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献忠率部从成都北撤,在西充凤凰山下遭清军突袭,大败。献忠伤重牺牲后,李定国和孙可望等四将军率大西军余部南撤,进入贵州境内,继而攻占云南,建立了西南抗清根据地。永历三年(1649)四月,他们归永历政权。后孙可望率部返贵阳,李定国和刘文秀镇守云南。

  李定国在云南加紧操练兵马,一年时间练出精兵三万。他征召各种工匠加入军队,制造兵器。“逢山开路,遇河搭桥,挖地道,架云梯,修筑防御工事等等。”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他把昆明附近的田地和盐井统一管理,实行“官四民六”的赋税政策,比明朝廷原来的税额减少了许多,得到各族百姓的拥护。

  永历六年(1652,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但是,李定国的节节胜利却遭到了孙可望的忌恨。因为孙可望初到云南时,曾杖责过李定国,二人早有隔阂。可望在贵州自称秦王,以武力控制永历政权,有称帝野心,见定国战功昭著,唯恐他功大权重,楚、粤人心归服,影响自己的地位。因此,可望率部到湖南,以约李定国到沅州议事为名,企图谋害定国。定国闻讯,率部分军队南下兴安、全州一带,在两广地区攻占小州小县,扩充部队。永历七年冬,他约名将郑成功会兵攻广东新会,因郑的水师未能按期赶到,清军援兵大至,定国遭到夹击,只得退守南宁。孙可望乘机派部队去攻李定国,被定国打败。

  当时,永历帝被孙可望安排居于安笼(今贵州关岭县西南),文武随员仅四五十人,永历帝心中恐惧孙可望篡位,便派员召李定国护驾。及李定国赶到安笼铺,孙可望所派劫持永历帝的部将白文选已先至。白文选原为李定国部将,不满孙可望的分裂行为,故意拖延返贵阳的时间。待李定国兵到,共同护卫永历帝迁往云南昆明。永历帝封李定国为晋王。

  永历十一年(1657)八月,孙可望发兵14万攻云南。兵至交水县(即今云南沾益县),白文选率部投归昆明李定国、刘文秀处。两军交战时,孙可望部将马维兴倒戈,孙可望大败,逃回贵阳,随后投降清军。

  次年,清军三路进攻云、贵。李定国主张退守粤西,积蓄力量。但永历帝采纳沐天波等人的意见,从昆明向西撤退。1659年2月,李定国集结溃散的兵马,在怒江以西二十里的磨盘山设伏,待击清军。因大理寺卿卢桂生临阵叛变,使李定国的歼敌计划未能奏效。磨盘山战斗失利,永历帝逃入缅甸境内。李定国不愿离开国土,在滇西收集残部,联合当地人民继续坚持抗清。

  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历十五年),清军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次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小朝廷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于次年六月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他临死时,叮嘱儿子和部下“宁死荒外,勿降也”!李定国死后,所余几千名大西军士卒大多流落附近为民,南明的抗清斗争至此结束。其后代后来融合为傣族。

  李定国驻守滇地七年期间,采取措施减轻赋税,发展生产,发行货币,稳定市场。永历十二年(1658)六月十九日,李定国曾写了保护寺产、减免田赋的谕令。他和家属子女在永历六年还刻印了佛经,以示尊重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他重视团结各个少数民族,组织过各族联军。就在清军进攻云南时,少数民族首领那嵩、龙兆吉等还与李定国生死合作,孟定、车里一带的土司还向定国“输粮”。

  李定国的墓葬在勐腊,《普洱府志》载:李定国“勐腊葬所,遗址尚存,至今寸草不生。夷人过之,必拜后而去焉”。当地人民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还修建一座“汉王庙,奉李定国为“勐神”。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要举行祭祀活动。大理市下鸡邑村的白族也奉李定国为“本主”,建有本主庙。直到当代,云南人民还在勐腊城北李定国祠堂遗址上重建李定国祠堂,可见李定国在云南边陲各族人民中的影响深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