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澄之(临沂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澄之(1901~1966),原名李澄,字若秋,山东临沂人,系[同盟会]]山东分会会长李光仪之子。1923年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国民党“一大”后加入中国国民党。此后,先后任北师大平民学校教员、北京山东中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英语系讲师。同年夏,利用国民党的关系,掩护从法国回到北京的陈毅同志,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九师三十六团、二十五团党代表,武汉军政学校政治教员,武汉政治分会组织部干事,汉阳兵工厂党务特派员等职。

  “马日事变”后,他辗转回到山东。翌年1月,任山东省曹州国民党特派员;5月,任国民党山东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不久,因发表反蒋言论并抨击国民党右派背叛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被国民政府撤职并开除了党籍。

  1929年9月,李澄之回到北平师大任教。他与曲阜二师校长张郁光等人,联合华东几省的国民党左派成立“大同盟”,反对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的行径。次年8月,阎锡山、冯玉祥联合汪精卫和“西山会议派”在北平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成立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相对抗,李澄之参加了这次会议。9月间阎、冯反蒋失败,11月被北师大解职。此期间,陈果夫为瓦解反蒋势力,以无锡、丹徒县长的职位为诱饣,企图拉拢他“归顺”,被他断然拒绝。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聘他任省府顾问;国民党元老丁惟汾委他为青岛胶澳中学校长,均辞而不就。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周怡与他取得了联系,他欣然应允为中共工作。

  1935年秋,他与上海在北平的中共党员于振瀛等广泛接触,成为宋哲元、秦德纯和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间的桥梁。11月,“冀察绥靖公署”成立,他任宣传科长。

  卢沟桥事变后,李澄之任国民党第一集团军司令部秘书。翌年初,到武汉与中共党组织的王梓木联系,8月回鲁,任国民党山东省战地教育督导员,在蒙阴县的坡里筹建了山东省第四联合中学并任该校校长,聘请了彭畏三、徐步云、张立吾等知名人士任教师。1039年春,山东省文化教育界的国民党进步人士,由于对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的反共政策极为不满,纷纷到抗日根据地工作。在中共山东分局的帮助支持下。于7月7日成立了“山东国民抗敌同志协会”,李澄之任主任委员,积极开展抗日工作。

  1944年夏加入共产党(因工作关系并未公开中共党员身份)。此后,担任山东省战工会副主任委员,并兼任建国学院副院长。

  1945年8月22日,山东省政府委员会决定在临沂建立山东大学,李澄之任校长。他作为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赴延安,被委任为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委会常委,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他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顾问的身份,随中共代表团赴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6年春,李澄之随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到南京工作。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他于7月回到山东,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大学校长。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任济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长兼济南市教育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50年3月8日至16日在济南召开,选举产生了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李澄之任副主席兼秘书长,山东省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从1954年5月起,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民革中央委员、常委、民革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席、主席,山东省副省长兼省体委主任等职。在1959年5月和1963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第三届山东省政协会议上,均被选为山东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