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镐(?-1629),末将领,字京甫,号风筠,商丘(今商丘市睢阳区)人,万历八年进士。在辽海道任职时曾率兵袭击蒙古炒花军队,大胜,而后垦荒屯田,大利边境。万历二十五年(1597)任右佥都御史,万历二十四年(1596),日本侵略朝鲜,次年(1597)奉命经略援朝军务。二十六年,明军在蔚山战败,败而不报,被罢职,以万世德代之。

  杨镐在朝鲜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看成壬辰战争(1592-1599)拯朝鲜于水火的功臣。因为丁酉年(1597)日本进攻时,杨镐与邢筁是最为重要的明朝将领,也是他们奠定了战争胜利的格局。万历二十五年(1597)封贡议败,朝鲜战事再起。明朝逮捕主和议的石星沈惟敬,以兵部尚书邢筁总督蓟辽,以右佥都御史杨镐经略朝鲜军务。时日军由南往北进攻,锋势甚锐,汉城告急。六月,杨镐抵达平壤,当即指派诸将。日军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围攻驻守南原的明将杨元,杨元不敌弃守,邻近全州守将陈愚衷亦不战而逃,京畿危在旦夕。在此关键时刻,杨镐自平壤抵汉城,指挥明军大破日军,从而解王京汉城之危,遏止了日军的北进,取得稷山大捷的胜利。李光涛先生论曰:“稷山大捷,由丁酉倭祸言之,乃明人再度援韩第一功。而是役立功人物,又应以经理杨镐为第一。”(李光涛:《朝鲜壬辰倭祸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所专刊之六十一,1972年,第208页)杨镐指挥明军乘胜进攻,将日军主力团团包围于蔚山,惜天雨连绵十数日,明进军不利,反为日军所乘,蔚山失利,使战果未能扩大。(对于蔚山之役,《明史》卷259《杨镐传》、卷320《朝鲜列传》,皆以为大败.《杨镐传》称:"是役也,谋之经年,倾海内全力,合朝鲜通国之众,委弃于一旦,举朝嗟恨."李光涛在《朝鲜壬辰倭祸研究》一书中,对《明史》的说法进行了批驳,他引用《朝鲜王朝实录》材料,认为蔚山之役并非大败,只是清正趁雨天反攻,令明军进攻失利,但并非大败.朝鲜对此虽有惋惜,亦未归罪于杨镐.他说"蔚山之役,由杨镐言之,可谓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可参见其书,第228-260页.笔者以为李先生所言可信,所论允当)蔚山役后,明朝赞画主事丁应泰劾杨镐“贪猾丧师,酿乱欺罔”,杨镐被革职撤回。但朝鲜君臣皆以丁应泰言为诬妄之辞。

  杨镐回还之日,朝鲜自国王宣祖至平民百姓皆恋恋不舍,宣祖率百官泣送于弘济院,汉城士民男女重髫戴白,皆出送郊外,诸臣以诗为别(参见《再造藩邦志》5,《大东野乘》第三册,第1811页)朝鲜深觉惋惜,并为杨镐受诬而不平。不久宣祖即派右议政李元翼、参判许成上奏辩诬,并疏救杨镐。万历二十七年(1599)七月,朝鲜建宣武祠于汉城南,特崇享兵部尚书邢筁、经略杨镐,宣祖亲书“再造藩邦”匾额揭于宣武祠。万历三十四年(1606),谢恩使柳寅吉、崔濂朝京,专求杨镐画像。时杨镐家居河南商丘,朝鲜使臣千方百计寻得一商丘举人前往其家乡,方摹得杨镐画像(具体经过,可参见《李朝宣祖实录》卷213,宣祖四十年闰六月癸亥)光海君二年(1610),将其画像奉安于宣武祠。朝鲜为崇祀杨镐,千方百计,煞费苦心。由此可见杨镐在当时朝鲜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万历三十八年,复起巡抚辽东,多次指挥官军击败进犯的女真人和蒙古人。后退休。

  万历四十六年,建州女真公开叛乱,兵破抚顺,经过大臣们会推,明神宗以杨镐为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次年(1619)二月,杨镐以明军88000人,朝鲜军1万人和女真叶赫部1万多人,分四路出师出击建州女真,另以数万人为预备队。四路出击军的总指挥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以杜松部为主力,马林为北路策应,李如柏出清河堡为奇兵;刘铤骁勇善战,但与杨镐素不和,被派往东路,孤军深入。四路军企图“分进合击”,但由于杜松轻敌,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遇伏,全军覆没,继而马林败逃开原,刘铤战死在阿布达里岗,李如柏仓皇撤退,自相践踏。这就是萨尔浒大败,明军损失四万多人,朝鲜军全部投降。此即“萨尔浒战役”。其后不久辽东北部边防重镇开原、铁岭相继失守,御史交章劾奏杨镐,因此下狱,令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经略。崇祯二年(1629)死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