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青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海青

林海青(1958年7月— ),计算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凝聚态物性理论和相关的计算物理研究。出生于福建福州。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3年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1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赴美留学,1983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担任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研究助理。1989年至1991年担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研究助理。1991年至1995年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助理教授。1995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2003年至2010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主任。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资助。2009年受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创办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包括:强关联系统,量子纠缠和量子相变,以及多体系统的数值方法。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预言相分离是强关联系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为实验所验证;(2)发现了量子相变与量子纠缠之间的定量关系,从量子信息角度给出以纠缠刻画量子相变新方法;(3)研究了光诱导激发对纳米体系尺寸和空间构型的依赖性,得到的理论结果为实验所验证,并进一步推动了实验工作。

经历

1978年—1981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并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

1980年,参加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CUSPEA)。

1981年—1983年,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毕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83年—1987年,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毕业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7年—1989年,担任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

1989年—1991年,担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

1991年—1995年,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助理教授(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1995年8月—2012年9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

2003年—2010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主任。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资助。

2009年8月,受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创办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

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