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逢春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枯木逢春

拼音:kū mù féng chūn
注音:ㄎㄨ ㄇㄨˋ ㄈㄥˊ ㄔㄨㄣˊ
解释:枯黄的树木欣逢春日。比喻久处困厄之人,忽遇得意之事,重新获得生命力。
例: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众饥民共仰。似枯木逢春,萌芽再长。”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放归》:“谁料积霾见日,枯木逢春。仗 范大夫 之奇谋,赖国家之洪福, 吴王 放赦,得还故乡。”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五章:“这新的生活,新的斗争,竟使他们的爱情枯木逢春。”

【话剧】

枯木逢春》,中国话剧作品。作者王炼。剧本发表于1959年第三期《上海戏剧》。修改后定为7场,196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本取材于江南农村防治血吸虫病的生活。描写解放前夕在血吸虫害的威胁下方冬哥一家离乡逃生的故事。途中,重病的父亲投河自尽,冬哥的未婚妻苦妹子也被冲散。10年后,罗舜卿率领一支医疗队来到苦妹子所在的人民公社,建立起血吸虫病防治站。这时苦妹子的丈夫因“鼓胀病”去世,她本人被确诊为晚期病人。而方冬哥和母亲恰好来到这里。方冬哥渴望能与苦妹子重建家庭,但遭到方妈妈的反对和苦妹子的忍痛拒绝。经过罗舜卿等人的精心治疗,苦妹子终于病愈,一家人幸福团聚。全剧以苦妹子10年间悲欢离合的命运变化为贯穿线索,情节曲折生动。热情颂扬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健康的深切关怀。

剧本较好地处理了艺术的情与理的关系,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富于抒情性。苦妹子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尤为真实、细腻。

《枯木逢春》于1959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1961年被改编摄制成同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