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5年2月9日 (一) 17:27富甲一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徽歙县:许国石坊

  歙县(汉语拼音:Shexian),位于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歙县四周连山列嶂,境内丘陵起伏,气候湿润,物产丰美,有史以来即为新安江上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东南邹鲁”的美称。位于安徽省南部,北倚世界著名风景区黄山,东邻浙江杭州,南连千岛湖,是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全县辖28个乡镇,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人口50万。      这里历史悠久,文风昌盛。秦始置县,古称新安,自隋唐以来,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更是在明清两代曾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孕育了经济学家王茂荫、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黄宾虹、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程朱理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盆景、新安医学、新安文学及徽戏、徽墨、歙砚、徽菜等都闪耀着徽文化的灿烂光芒,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      这里区位优越,山水秀丽。是连接皖、浙、赣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境内芜屯、徽杭公路和皖赣铁路横贯东西,距黄山机场仅30公里。近年来,随着徽杭高速、合铜黄高速的全线贯通,黄塔(桃)高速、扬绩高速的开工兴建,黄千高速积极筹建,歙县对外交通更加便捷。徽州古城四水迴澜,五峰拱秀,山水交融,是名副其实的山城、水城、桥城;南部清凉峰系安徽省自然保护区,拥有众多珍贵的动、植物和原始森林;新安江山水画廊一水如带、蜿蜒百里通往千岛湖,两岸青山相拥,村落处处,粉墙黛瓦,徽派民居与四季花果互为映衬,构成极具特色的古徽州村落文化,被誉为“皖南漓江”。      这里文物众多、特产丰富。全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古建三绝”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数量众多,架构精美,为国内罕见,堪称“古建筑博物馆”。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新安江山水画廊为国家4A级景区。境内自然资源和农特产品得天独厚,盛产茶、林、果、菊、中药材等。其中,黄山毛峰、黄山贡菊、三潭枇杷、三口蜜桔、三坑核桃、富岱杨梅、上丰雪梨、宋村葡萄享有盛誉。具有全国名优茶之乡、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先进县之美誉。另外还蕴藏有钼、铁、银、铜等20多种矿产资源。

  歙州古城,即今县城,原为汉末山越首领毛甘屯兵处,隋末汪华于其址建吴王府,并定为歙州州城。现尚存城离开残段和谯楼、西月城等。原附郭的县城现留有城门两座及部分城墙,还有宋代始建的紫阳书院和文庙。县城中的头山街的民居,墙、洞门、漏窗、小青瓦顶,厅堂轩敞,庭院幽雅,集中反映了徽州明代民宅的特色。

  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丽。境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园林、长亭、古桥、石坊、古塔到处可见,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主要景点有太白楼、新安碑园、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等。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句。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溶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200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碑园的廊龛中,陈列着歙县明万历年间收藏家吴廷收藏、镌刻的《余清斋帖》,以及歙县明崇祯年间收藏家吴桢所刻的《清鉴堂帖》。这两套碑帖共200余块,收集自晋至明历代中国书法大师代表作,精心雕刻,人称稀世珍本。 日本藏有这套碑帖的完整拓本并视为法帖。

  许国石坊耸立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许国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进士,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博得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成双结对的彩凤珍禽, 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中,12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石坊所有题词,均出自许国门生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之手,使得整座石坊更显得豪放、华丽、威严。斗山街坐落于歙县城内。这条古街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

  陶行知纪念馆、行知公园均在歙县城内,纪念馆旧为崇一学堂,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年就读之所,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著名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宋庆龄为陶行知纪念馆题词称之为:“万世师表”。歙县城内还有两座,一为南谯楼,俗称24根柱,据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东谯楼又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这两座谯楼咫尺相望。

  1986年国务院公布歙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

  据歙县下冯塘、新洲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歙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1世纪以后,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属扬州,为“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期属吴国,战国初属越国,后属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置歙县,属会稽郡(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此时,歙县含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楚国;六年(前201年),属荆国(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鄣郡改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本县仍属之。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征服金奇、毛甘等山越部落后,从歙县析分出始新(今浙江淳安)、新定(今浙江遂安)、犁阳(今屯溪)、休阳(今休宁)四县,连同歙县、黟县共六县设新都郡。

  三国时,属吴新都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属扬州。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撤新宁郡,复置新安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新安郡并入东阳郡,歙县并入海宁县;十一年(591年),复置歙县,置歙州,辖新安郡属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歙州改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义宁年间(617-618年),汪华起兵占郡地,迁郡治于歙乌聊山,筑郡城。此后至清末,歙县一直未郡、州、路、府治。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汪华附唐,受封越国公。改新安郡为歙州。贞观元年(627年),歙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歙州又改为新安郡;唐肃宗乾龙元年(758年),新安郡复改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本县隶属不变。大历五年(770年),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隶吴。937年,吴亡,隶南唐。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徽州路,辖县不变。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徽州府直属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为县,徽州府仍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

  清太祖顺治二年(1645年),徽州府改隶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领六县。康熙元年(1662年),徽州属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徽宁道。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庆、徽州二府之名)。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 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歙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属徽州地区。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

地理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东经118°15′~118°53′,北纬29°30′~30°7′,属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东北与绩溪县和浙江省临安市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开化县毗连,西南与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徽州区、黄山区接壤。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95%。境内河溪纵横,森林茂密,生物多样,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境内早元古代期,为沉积数千米的浅海碎屑岩地槽区。吕梁地质运动后,地壳褶皱隆起,形成走向北东的褶皱基底构造层。印支期、燕山期境内造山运动强烈,伴随有大量酸性、中性岩浆活动,形成黄山、许村、徽城、佛岭等地花岗岩体;周家村以北,杞梓里、三阳以南,以及仰坦至小洲的安山岩、流纹岩等地火成岩体。第四系新构造运动中,地层发生强烈倾升,河流改道,形成一至二级和三至四级阶梯,渐江、丰乐河、布射河、富资河、扬之河、练江两岸分布有第四系红色粘土,近代河流冲积物分布于河谷两岸阶地和河漫滩。境内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各系均有地层形成,特点是南部地层古老,北部较为年轻。境内地层比较齐全,岩石种类繁多,岩性差异很大,地貌景观各异。


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县,距今有2230多年历史,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设徽州府,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至清末,一直为郡、州、路、府所在地,府县同城时间长达1300年。1986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四川阆中并称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二是文化厚重。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历来崇文重教,诗礼传家,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传统。徽学以程朱理学为灵魂,在经史子集医科艺等各个领域都有杰出创造,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美誉。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州雕刻、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盆景、徽剧、徽菜影响深远,是“中国徽文化之乡”、“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9项。自唐以来,共出进士820人。经济学家王茂荫、新安画派奠基人渐江、黄宾虹、经学大师吴承仕、教育家陶行知、音乐家张曙等历代名人在中国文化史上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三是遗存众多。现存地面不可移动文物3785处,跻身全国文物十强县行列。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名镇1处、名村2处、名街1处,国保单位13处、省保单位49处,“古建三绝”中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遍布城乡,著名的有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渔梁古埠、斗山街、竹山书院、许村古建筑群、郑氏宗祠等,堪称“古建筑博物馆”。全县尚存古牌坊82座,有“中国牌坊之乡”称号。

  四是环境优美。歙县山水汇聚、生态绝佳,县城“五峰拱秀,六水回澜”,是著名的山城、水城、桥城。全县境内森林覆盖率78%,大气和大部分地表水达到国家一级或一类标准,“新安大好山水”传颂千古。文化、旅游资源品味极高,串珠成链,现有国家4A级景区4个。清凉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安江山水画廊蜿蜒百里通往千岛湖。月月有花,季季有果,茶叶、贡菊、枇杷、柑桔、葡萄、杨梅、雪梨、甘蔗、盆景、山核桃等久负盛名,享有“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枇杷之乡”、“安徽特色果品之乡”等美誉。

  五是区位优越。歙县居华东中心,是连接皖、浙、赣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东向发展、承接转移优势明显。距黄山机场仅30公里,皖赣铁路横贯东西,徽杭、黄绩、合铜黄高速直达县境,到杭州、合肥、上海分别只需2小时、3小时和4小时车程。在合福、黄杭高铁建成后,交通将更加便利通达。


徽菜

  徽菜,即皖南山区的徽州菜,系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素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早在南宋时期,就有“沙地马蹄鳌,雪天牛尾狸”做成美味可口菜肴的记载,一直蜚声于世。由于气候、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区人民在饮食习惯和口味爱好的不同,我国形成了许多具有特殊风味的地方菜系,有的烹调方式别致,有的乡土风味浓厚,徽州地处山区,山珍野味非常丰富,有山鸡、斑鸠、野鸭、野免、果子狸、鞭笋等,还有鳜鱼、石鸡、青鱼、甲鱼等,这些都为徽菜的烹调提供了特殊的、丰富的原材料。

  徽菜在烹调方法上也有独特之处,它选料精良,擅长于烧、炖、蒸、炒等,并具有“三重”的特点,即重油、重酱色、重火工。“重油”,这是由于徽州人民常年饮用含有较多矿物质的山溪泉水,再加入盛产茶叶,人们常年饮茶,需要多吃油脂,以滋润肠胃。“重酱色”、“重火工”则是为了突出菜肴的色、香、味,利用木炭小炉,小火单炖单烤,使火功到家,以保持原汁原味。常见的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火腿烧鞭笋、清蒸臭鳜鱼、红烧野鸡肉等。如“金银蹄鸡”,因为小火久炖,汤浓似奶,其火腿红如胭脂,蹄膀玉白,鸡色奶黄,味鲜醇芳香。又如“淡菜炖酥腰”,猪腰不去腰臊与海味品淡菜隔水同炖,汤清味厚,既香且鲜,别具风味。徽式烧鱼方法也很独特,如红烧青鱼、红烧划水等,鲜活之鱼,不用油煎,仅以油滑锅,加调味品,旺火急烧,5—6分钟即成,由于水分损失甚少,鱼肉味鲜质嫩。炒菜则芡稍大,油重,并以冰糖提鲜,但不使觉有甜味。唯徽式卤味与带甜味,风味别具有格。火腿与竹笋常年使用,作为主料或配料,风味别具一格。火腿与竹笋常年使用,人微言轻主料或配料,取其特殊鲜香。徽菜历史,源远流长,声望很高,历史上,仅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武汉、芜湖等大中城市,就有徽菜餐馆二百余家。厨师都为绩溪脸。现在,徽菜深受国内外宾客的欢迎。

  徽州臭鳜鱼 是传统佳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鱼先腌后烧,肉似臭实香,嫩而鲜美,具有特殊的发酵香味。鳜鱼肉质白嫩,营养丰富。新安江内盛产鳜鱼,到了春季,桃花流水之时,正是捕获肥美鳜鱼的好季节。在碧水盈盈、桃红柳绿的宜人季色中,被蓑戴笠的渔夫,置身于斜风细雨的江中,捕捞着鳜鱼。过去,徽州人把捕来鳜鱼进行腌制,有的还放在肉囟中腌制一段时间后,肉质因此更加鲜美细嫩,一代代传下来,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徽州臭鳜鱼。

  烧制时,先将腌好的鳜鱼去鳞去鳃,剖腹去内脏,洗净,并在鱼身两面各划几条斜刀花,然后晾干。猪肉、鞭笋切成片,青蒜切成六分长的小段。锅底生旺火,放入生猪油,烧至七成熟时,投下鱼,炸约一分钟后翻身,待两面呈淡黄色时,倒入漏勺沥油。

  在倒出沥油时,原锅内留少许余油,下肉片、笋片略炒后,放入鱼,加酱油、白糖、姜末、水五两和老酒若干,用旺火烧开,改用微火烧约四十分钟,至汤汁快收干时,撒上青蒜,用湿淀粉调稀勾薄芡,淋上熟猪油起锅。

  徽州石鸡 在徽州各县的深山峡谷之中,栖息着一种堪与古巴牛蛙媲美的蛙类一石鸡。它们有的散居于溪流下,有的群居于深潭中,喜爱高山清凉环境,每当酷暑盛夏,常常避暑于溪流之畔干燥的岩石下面,捕食虫类。

  石鸡,在动物学的分类中,被冠以“棘胸蛙”的雅号,划入两栖纲蛙科之列,它们浑身长着黑褐色的保护色,也有的因山岩的颜色不同而呈褐黄、褐红色。石鸡的身长一般有十至十五公分,体重三百至三百五十克,有的重达五百多克,它的后肢非常发达,隆起的肌肉大都集中在两腿,所以,石鸡脚是石鸡肉中的精华部分。

  石鸡的肉确实鲜美。每一个来歙县游览观光的宾客,都为能吃上这种美味佳肴而感到高兴。

  石鸡,无论是红烧,还是清蒸,扑鼻的香味,丰满的后腿,足以胜过鸡肉。如果在烹饪时,保留石鸡皮,风味更佳,营养更高。许多宾客在品尝之余,无不交口称赞。徽州的风味名肴“清蒸石鸡”,清汤见底,盖碗清蒸,原味不失,香气浓郁,味鲜肉嫩,更使食者赞不绝口。烹调时,先将石鸡从颈部开一小口,剥出外皮,开膛去内脏、头和脚尖,洗净,把每只石鸡切成四块。火腿切成片,香菇切成两片。然后取汤碗一只,将石鸡在碗中拼成原形,加入精盐、火腿、蒜瓣、冰糖、甜米酒、姜片、熟猪油和鸡汤,用大盘盖在汤碗上,上笼蒸三十分钟左右即可。

  徽州圆子 外观金黄,表皮酥脆,馅心味甜香浓,汤汁泛光,是徽州风味菜肴。徽州圆子,在制作上非常考究精细。将煮熟的猪肥膘肉、金桔、蜜枣、青梅分别切成绿豆大的丁,放在碗内,加入白糖四两、糖桂花拌匀,做成比杏核大的馅心三十六个。另将生的猪肥膘肉剁成泥,放在碗内,磕上鸡蛋,加湿淀粉搅匀,再放入炒米拌匀,用手搓散成湿炒米。用手蘸点冷水酒在一部分湿炒米上,做到用一点,酒一点,拌一点。如酒水面积过大,会影响炒米粘结度,拌和均匀后取一份湿炒米,放在手掌上,揿成一个直径约五公分、厚约一公分的圆饼,包入一个陷心,用手搓团成圆子放在盘里。

  徽州毛豆腐 也叫霉豆腐,是歙县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徽州毛豆腐制作方法比较考究,用来霉制毛豆腐的老豆腐,必须选用优质的黄豆为原料制成的豆腐,具有色清如雪,刀切似玉,坠地不溢的特色。先把鲜制的豆腐切成小块,一般每小块(长12公分,宽6公分、厚3公分),置于豆腐水中浸泡,数小时后捞起,放在竹篮或木框里,上面撒小许食盐,然后用厚布或木板盖上,置阴凉干燥处,五、六天后豆腐表面长出寸许茸毛。据根茸毛的长短、颜色,可分为虎皮毛、鼠毛、兔毛和棉花毛四种。

  食前将毛豆腐下油锅煎熟。虎虎毛豆腐,下油锅时,毛会立起来,其色泽斑烂相间;鼠毛略带乌色;兔毛和棉花毛的豆腐,则呈金黄色。

  徽州毛豆腐四季皆宜,日常可见。除集体豆腐店有售外,大多数是个体户,肩挑一副豆腐担,一头是干柴和平底锅,一头是毛豆腐、香油和辣椒糊,香味扑鼻。

物产

  徽州雪梨 不仅梨花洁白晶莹,而且果实也如雪似玉,流光溢采。清明过后,盛产雪梨的歙县梨乡,那一棵棵透山嫩叶的梨树上,挂满了用柿漆水渍过的毛边纸袋。那淡褐色的纸袋,用棕叶丝扎在树枝上。这种纸袋,一不透水,二不透光。当果实如钮扣般大小时,辛勤的梨农就精心地把它们用纸袋包裹起来了、历时四、五个月,直到梨子成熟采摘,梨袋才和雪梨一起下树。包梨袋有两大好处:一可以防虫害,二能使果皮雪白,外形美规,雪梨之美名,由此而得。正如《歙县志》所载:“按梨称雪,状其色也。吾邑梨初结实时,用柿漆纸就树上裹之,故色白,不裹则青而皮粗。”

  据记载,徽州雪梨的栽培始于宋朝,大面积种植也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一向以果形美观、皮薄汁多、香甜清脆而遐迩闻名,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东南亚。近年来,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品质提高,更受欢迎。

  徽州雪梨共有三十多个品种,其中著名的有金花早、细皮、木瓜梨、涩梨等四个品种。此外,还有麻合、六月早、银梨、`麝雪梨、白梨姑、大叶酸、小叶酸、白酸、黄皮等。品质最好的金花早与细皮,是雪梨中之“正色”,其余的统称杂色梨。金花早梨味最甜,果呈扁圆形,果柄四周密布金色斑点,称为金花盖顶。又因它成熟早,“小暑”前后即可采摘,故而得名。“细皮”皮薄汁多,肉细,可以久贮远运,成熟期在“处署”前后。木瓜梨形似木瓜,皮粗、汁多、味甜、果大、耐贮运。涩梨的吃味不及前者,但颇有药用价值,取去梨核,放入冰糖,炖熟食用,能治疗呼吸道疾病。用它制成梨汁、梨膏,有去热清痰、止咳润肺等疗效。

  “三潭”枇杷 相传在汉代,我国就栽培枇杷了,起初是野生的,后经培育为家生。现在已成为我国南方的传统果品。      江苏洞庭东山。浙江塘栖,福建莆田,安徽“三潭”为我国四大枇杷产区。“三潭”枇杷,历史悠久,个大味美,素负盛名,堪称上品。      “三潭”枇杷的主要产区,在歙县境内的新安江两岸。漳潭、绵潭、瀹潭三个自然村,群山环绕着三个大而深的水潭,靠山临水,终年云雾盖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为枇杷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三潭”枇杷的特色是:皮薄肉厚,甜酸适口,营养丰富,除国内畅销外,还销往香港,供应国际市场。      枇杷为亚热带常绿果树,四季苍翠,逗人喜爱。初冬时节,百花凋零,唯有枇杷,迎寒怒放,白花朵朵,洁白如玉。翌春转暖,挂果满枝,团团簇簇,由青变黄,构成了一幅“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的壮丽景色。端午节前后,正是“夏月枇杷黄似桔”的时节,一篓篓装璜别致、一颗颗清香可口的枇杷争先上市,人们无不为首先尝到鲜果而欣喜万分。      枇杷品种很多,“三潭”枇杷有二十多个品种,其中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品种有两个,一个叫大红袍,一个叫光荣种。这两个品种果实较大,卵圆形,皮薄肉厚,呈橙黄色,味甜汁多,品质极佳。光荣种更加质地柔软,清香味美。最大的枇杷每市斤只有五、六个,一级枇杷每公斤只有二十来个。这种枇杷可与日本的特大枇杷品种——“田中”媲美。

  歙县柑桔 据《禹贡》记载,安徽远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生产桔子了。歙县新安江两岸由于得天独厚的温润气候,给柑桔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所以,老桔区有新发展,新桔区不断开辟。那儿成片成片的桔园,郁郁葱葱,四季翠绿。桔子成熟的季节,满山满坡的桔树上挂满了金黄色桔子,压弯了枝条,远远望去,仿佛是偌大的翡翠上点缀着数不清的珍珠玛瑙。因此,柑桔早就成为诗人讴歌和画家描绘的对象了。战国时期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屈原,他酷爱桔树四季常青、坚守南方、满树有刺、不畏豪强的特征,把自己比为桔树,在千古不朽之作《楚辞》中就写有《桔颂》一章,以桔自喻,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人民、首长恶如仇崇高的精神和高贵品质。历代诗人也多有咏桔的。唐诗人李白在宣城登谢眺楼时写有“人烟寒桔岫,秋色老梧桐”的诗名。宋诗人黄庭坚在桐城擢秀阁曾吟道:“岁晚对烟雨,人家桔楼间”。   柑桔不仅是观赏树种,而且是老幼爱食的果品。在百果之中,桔子是以色、香、味三优而居“冠军”。桔子的营养丰富,各种维生素含量都在苹果、枇杷、香蕉、桃、李、梨之上,补血的铁质、补脑的磷质和骨骼发育所需要的钙质,在桔子中含量都是比较高的。所以,常吃桔子可以预防败血症、佝偻病、脚气病和营养不良症等。   桔子的药用价值,历来为中西医所公认。桔皮含有挥发油,这种桔油是由柠檬酸、脂肪酸、橙皮甘等成分组成,它可以抑制葡萄球菌,并有升高血压、兴奋心脏、增强血管弹性、通肠胃、止咳嗽等功能,用以治疗气管炎的成药“桔红丸”,就是以桔皮为主药配制成的。结核的药用功能在于理气、散结、止痛,制成“桔核丸”用于治疗疝气坠下,疼痛和睾丸肿胀。桔叶药用能疏肝、行气,消肿散结,常与其他药配合治疗急性乳腺炎和肋间神经痛。即使是桔瓣上食之无味的白丝(桔络),也有神奇的功能,它是通络化痰,顺气活血的好药。   歙县柑桔,有一个优良品种,呈金黄色或金红色,故取名“金桔”,它的香气足,素有“一树金桔十里香”之称,所以人僮“未进桔园嘴先馋”了。金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其一,它色、梨、味皆优,国内外大多数人都喜欢吃,价格适中;其二金桔皮厚,富有弹性,是桔肉的理想保护层,即使长途运输,也不易损坏,而且越藏越甜,营养成发基本不变;其三,栽培区域限于南部温暖的地方,竞争者少;其四,金桔熟成在“霜降”之后,给人一种喜庆的气氛。春节期间,以金桔作礼品馈赠亲友,以示吉祥如意,是歙县的传统习惯。   柑桔是常绿灌木,所以也是绿化荒山、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同时,挂果较早,树龄较长,所以歙县桔农风趣地说:“柑桔是永久性‘摇钱树’”。


  金丝琥珀蜜枣 歙县盛产蜜枣,因制作精致,品质优良,外形美观,所以素负盛名。它的特点是金丝细缕,核小肉厚,色泽金黄,光艳透明,糖分充足,脆酥味美,色似琥珀,人们美称它为金丝琥珀蜜枣。   金丝琥珀蜜枣有悠久的历史。据民间传说,早在三百多年以前,歙县白杨小阜坑有一聪明贤慧的妇女,将其自产的鲜枣煮熟焙干,寄给在苏州经商的丈夫食用。丈夫觉得“枣子虽好‘可惜不甜。’”第二年,她在煮枣时,就放了一些蜜糖,焙干后又寄给丈夫。丈夫尝后告诉妻子:“今年寄去的枣子比去年甜,但只甜在外面。”第三年,她就把采下的枣先用小刀切了许多缝隙,再用糖煮,然后焙干。经过这样加工处理的枣子,又甜又香,非常可口,丈夫吃后,十分满意。这种经过加蜜糖煮熟焙干的枣子,就取名为蜜枣。由于用这种方法加工的枣子既好吃,又便于长期保存,所以蜜枣的制作方法很快传开。明末清初,传入宣城白马山,发展成宣城蜜枣。后来又传到苏、浙一带,苏、杭等地所产的蜜枣,一部分青枣由歙县供应,而且制蜜枣师傅亦从歙县聘请。   歙县枣区,不论山丘、平原、河滩、枣树到处可以“安家落户”,而且当年挂果,旱涝保收,所以有“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不定期钱”的说法,无怪两千多年前《战国策》就记载“枣栗之实,足食于民”了。歙县枣树杆粗枝多,一般高三至五米,最高不过十米,木质坚硬,纹理细蜜,是制造农具、家具和木刻的优良用村。其树皮和根皮,还可以提取单宁作为化工原料。   歙县枣树,每年四月底至六月底陆续开花,共开四次。边开花,边结果。淡黄色的小花怒放,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青枣成熟一般在八月下旬。“处署”以后,分批采摘青枣,加工成蜜枣。制作蜜枣,必须经过拣选、发切、收切、锅煮、生焙、捏工、老焙、分级等八道工序。其中切枣技艺最为高超。人们根据青枣的大小,分别切上四十刀到一百刀不等。一个熟练的切枣工,每分钟能切十多个枣子,而且刀距均匀,深度适中,使枣子易于煮熟,多吸收糖分。   枣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我国最早的医书《素问》中记载了枣的功能:“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神农本划经》更详细地记述道:“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总结了枣衣临床上的功效曰:“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这都是说枣有营养价值和健脾强胃的功效。现在,枣仍然是中医处方里常用的药物。英国有个医学家在一百六十三个虚弱患者中做过试验,凡是连续吃枣子的病人,其健康的恢复速度比单纯吃维生素药剂的快三倍以上。因此,他下了一个结论说枣是“活维生素丸”。   蜜枣含糖百分之七十左右,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尤以维生素D含量最高,营养丰富,是滋补佳品。歙县英坑的金丝竹蜜枣、皮薄、肉厚、核小、酥松、美观,质量最好。   歙县的金丝琥珀蜜枣,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从一九五七年起,就开始出口创汇。外销蜜枣通过香港万泰畅销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尼、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度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外朋友和华侨的欢迎。


  徽州猕猴桃 歙县山区到处都有猕猴桃生长,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攀缓在各种树木上,肥大的叶子,带刺的藤茎,结满一串串果实,实在逗人喜爱。现在,猕猴桃已经成为栽培品种,有的在家前屋后种下几棵,炎夏时绿叶缀满棚架,等于搭了一个天然凉棚,既能乘凉,又有鲜果可食,还能美化环境,其富有唐代诗人岑参诗句“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的意境。   猕猴桃的一身都是宝。种子可制油,花可作香精,根可入药,藤叶是制印染胶的好原料之一。猕猴桃的果肉除鲜食外,还可制酒、制果酱、罐头、糕点等。歙县岩寺酒厂于一九七九年利用野生猃猴桃,用传统的方法制成的“黄山猕猴桃酒”,畅销城乡市场,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这种佐餐酒除营养丰富外,还具有多种医疗作用,能滋补强身,清热利尿,并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猕猴桃的营养成分,主要有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磷、钾、钙、铁、镁等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的含量,比柑桔、苹果、梨子都高。   由于猕猴桃具有特殊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因此身价日高,新西兰于一九0六年从我国引进猕猴桃栽培。此后,美、日、法、英、意等国家相继引种种植,国外称之为“中华猕猴桃”,已成为国际商品了。在欧美许多国家,饭后吃猕猴桃的人越来越多。西洋人对它的需要就象东洋人对大豆,高棉人对大蒜的需要一样,特别是长途旅游者,如乘大轮出海,一定要带足猕猴桃,因为带上它就不用耽心吃不到鲜蔬菜而缺乏多种营养了。   可以预见,随着外贸、旅游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猕猴桃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徽州猕猴桃生产会有更大的发展。

  富岱杨梅 富岱是歙县雄村乡低山丘陵地带的山村,那里盛产杨梅,是安徽的主要杨梅产地。   当你去富岱村,就可见到漫山遍野的杨梅树林,四季常绿,树冠整齐,园满如伞,枝叶密生,景色十分秀丽。   据徽州府志记载,富岱杨梅已有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了。现在村内还保留着数十年以上的杨梅树二、三百棵,最大的一棵杨梅树,树高五点八米,胸围一点九米,已有一百多年。富岱杨梅的品种有炭梅、大红梅、白梅、糯米梅、桐丝梅等五个。其中炭梅独占魁首,产量高,果形大,直径有三厘米左右,呈暗红色,肉质柔软,汁液充足,酸甜适度,倍受欢迎。   杨梅属亚热带果木,每年二、三月间,从叶液中开放出黄色小花,散发芬芳,招蜂引蝶。杨梅成熟的季节人们来到杨梅林里,眼见碧翠的绿叶间,点缀着青的、黄的、红的杨梅果子,此时,古人诗句“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棵值千金”,“冬花采卢桔,夏果摘杨梅”即会涌上心头。   杨梅果品味美,不仅可鲜食,而且是食品罐头工业的好原料。杨梅罐头即是上等的礼品,又是出口的畅销果品。精制杨梅干、杨梅蜜饯更是爽口开胃、生津止渴,旅游市场供不应求。“酒浸杨梅”是人们喜爱的传统饮料,可以去湿消暑、止泻、消乏。明代李时珍《本草纲要》中记载,杨梅有“止渴,和五脏、涤肠胃、除烦愦恶气”的作用。杨梅,含有糖类、果酸、维生素C和维生素B,特别是杨梅中的纤维素,能刺激肠壁蠕动,使肠道中的积存的物质排泄出来。杨梅果仁中还含有丰富的治癌特效物质—维生素B17。杨梅成熟的时节,正是水果淡季,又是旅游旺季,因此市场畅销,旅游者交口赞誉。

  徽州贡菊 徽州种菊,又叫徽菊,曾被当地官员作为贡品敬献给皇帝,因而得“贡菊”之称。   徽州种菊,历史悠久。相传在南宋末年,度宗皇帝赵樭沉缅酒色,不理朝政,寻欢作乐,不顾百姓痛苦。皇宫中有一位宫妃,不满皇上荒淫无耻的生活,含恨潜逃,藏匿民间,度宗差遭数路兵马追索。一支人马循踪追至歙州金竹岭一带,发现这里家家种菊,清香弥漫,胜似桃源仙境,就把这里的奇菊奇影剧院绘成图样,拿回京师复圣命去了。殊不知,宫妃就藏在菊花丛中,金竹菊花也因为受到了宫妃身上的南雄珠玑的熏染,才格外茂盛、鲜艳、甘甜、清香。   相传,徽菊原是宋朝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在一个大旱之年,许多人害了红眼头痛病,有人采用鲜菊花泡水降火,十分灵验。从此,这一带的农民家屋前后,广为种植。为了能久藏又特意烘制成菊花干,这个盛产菊花小山村,也就闻名远近了。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也流传红眼病,皇帝下旨,遍访名医名药。徽州知府将金竹岭的菊花献到京都,很快治愈了大家的眼疾,于是名扬京城。从此,徽菊被冠以“贡”字,并规定了年年进贡的数量。   徽菊是经过长期选育的菊花品种,它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菊花味甘,性微寒,它含有菊甘、腺嘌呤、胆硷,还含有少量维生素A1、维生素B1、氨基酸甲、钠盐等。它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能增强毛细血管的抗炎能力,能抑制人体结核杆菌、葡萄球菌、绿浓杆菌、流感病毒及皮肤真菌、霍乱弧菌、链球菌的活动。又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的动能,可以治疗伤风感冒,胆虚心燥,目赤羞明,疖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用菊花和配其他药物又可以制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药和菊花晶等饮料。常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可以“清净五脏,排毒健身”,起到延寿美容的作用。饮用过的菊花晒干后充作枕蕊,可使用者清凉降火,明目醒脑。

  黄山毛峰 歙县黄山特级毛峰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茶,在一九八六年全国名优茶评比中,以其独特的风味展现在全国茶叶专家学者面前,再一次荣获全国名茶的桂冠。   据史料记载和实地考查,黄山毛峰是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该茶庄创始人谢静和(歙县漕溪人),以茶为业,种、采、制都很精通。早在一八七五年前后,茶庄为迎合嗜茶者的需求,每年由谢静和亲自一批人,在“清明”边登高山名园,选肥嫩茶叶,制成别具风味的优质茶。经整理复烘,标名“黄山毛峰”,运往关东,甚博得饮茶者的酷爱。遂名扬名茶叶销区。   解放后,黄山毛峰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一九五五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一九八二年获商业部名茶称号,一九八三年获外经部“荣誉证书”,一九八四年出口西德、香港等地,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一九八五年在北京亚太地区国际博览会上展出,一九八六年被外交部选定为招待外宾和送礼用的礼品茶。   黄山毛峰原产于歙县富溪乡的充川,以后又扩大到黄山风景区。由于茶园座落在密树浓阴、溪涧遍布的高山深谷,茶树生长于日照短的湿润土壤,终年沉浸在云雾之中,故鲜叶芽长叶厚,肥壮柔嫩,色润香浓。   特级黄山毛峰在“清明”前后采制,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茶农称之为“麻雀嘴稍开”。采来的鲜叶,进行拣剔,保持整齐纯净。稍微摊放,即行制作。经过精采细制的毛峰,形似雀咀,峰毫显露,色如象牙,片片金黄,香味清雅,汤色清沏,滋味鲜醇,叶底黄嫩,堪称毛峰极品。一至三级毛峰,继特级毛峰后采制,品质特点是长条形,有峰毫,色黄绿油润,有少量金黄片,清香高爽,汤色清绿微黄,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


  黄山银钩 因弯曲似钩,毫白如银而得名。此茶系近年创制,是全国名茶新秀。一九八六年首次参加全国名优茶评比,以九十七点七五的高分,名列全国名茶的前茅。许多茶叶专家连声称赞:“这茶很好。色泽难得。”他们都认为黄山银钩品质出众,毫不犹豫地给它打了高分。   黄山银钩一九七二年首创于歙县大谷运乡,是以毛峰之嫩度,炒青之制法,精采巧制而成的。在茶叶专家们的关心指导下,经过茶农的数年试制,千锤白炼,才于一九七九年定型弯钩状,并定名为黄山银钩。黄山为地名,银钩指品质。   黄山银钩定型后经过了几年的定点批量生产,不断整顿,不断提高。开始,主销京、津、沪、宁、苏和安徽省合肥、马鞍山等地,深受欢迎。经省级鉴定,在绿茶品种中,名列省级名茶第一。   黄山银钩主要产地在大谷运乡的双河口村和木岭后村。这两个地方所产的银钩称道地银钩。茶园多分布在黄山山脉的深山藏林幽谷之中,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终年云雾弥漫,四季百奔溢香,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地方。   黄山银钩是用茶树良种“滴水香”采制而成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经过精心制作,成茶品质独树一帜。外形纤嫩钩曲,色泽黄绿油润,高香持久,味浓鲜醇,回味甘甜,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完整。


  顶谷大方 又名竹铺大方、拷方、竹叶大方,它对消肥减胖有特效,故被誉为茶中的“减肥之王”。   大方茶产于歙县的竹铺、金川、三阳等乡村,尤以竹铺乡的老竹岭、大方山和金川乡的福泉山所产的品质最优,被誉称顶谷大方。   相传,早在宋、元年间,老竹岭山上有座古庙,住着一个叫大方的和尚。他为了招待烧香拜佛的客人,自种自制茶叶,供来人饮用,大方茶就以此而得名,并扬名四乡。到了清代,已被列为贡茶。   由于大方茶的茶园,一般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山势险峻,峰峦攒簇,竹木遍植,云雾萦绕,雨量充沛,形成了一个小气候。同时,土质优良,表层乌沙,中层红黄壤,呈酸性,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大方茶的制作不同于一般茶叶,形似龙井,长扁成片,似竹叶,有锋尖,色铁黑,有油润,含有熟栗之香气。其内质,味浓香烈,酷似炒青,汤色绿黄明亮,叶底黄绿匀称。   大方茶不仅色香味形俱佳,是茶中珍贵饮料,而且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超过一般名茶。据说日饮五杯大方茶,可与每日所吃蔬菜营养价值相等。它对帮助消化、消除疲劳、兴奋神经、强心、和胃、收敛、利尿、解毒等都有显著作用。如果长饮大方茶,对改善血液循环、防止人体胆固醇升高、血管硬化和心肌梗塞有显著效果。日本茶叶专家对乌龙茶(台湾产)、铁观音(福建产)和大方茶作过比较实验,结果认为大方茶对降低游离脂肪酸和中性脂肪,优于乌龙茶和铁观音。   大方茶由于形美质优,对减肥消胖有特效,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现已远销日本、东南亚、香港等地。国内主销华北、东北和山东的胶东地区。一九八六年被选为外交部和驻外使馆的礼品茶。

  歙县炒青 歙县是“屯绿”的主要产地之一,“屯绿”被誉为“绿色的金子”。歙县是国家出口茶基地,歙县炒青为出口的“中国绿茶”中的骨干。   据《徽州府志》记载,歙县种茶历史悠久,始于宋之嘉祐,兴于明之隆庆。许次纾的《茶疏》说:“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歙县地处皖南山区,山峦绵亘起伏,江河纵横交错,极宜茶叶的生长。《安徽名茶》一书中说:“该茶区地临峭壁,滩环深溪,壁山云海,溪连雾天者居多。”正因为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歙县炒青普遍具有芽头壮、叶张大、肉肥厚、节间宽的特点。   歙县炒青初制时,除揉捻工序外,全部在锅中炒制而成,故毛茶称炒青。经过加工精制后,外形似眉,也称眉茶,纤细美观,条索匀整,色绿带灰。香高光泽,味浓醇和,它是炒青绿茶中的出类拔萃的产品。据《歙县志》记载:“吾邑产绿茶,其品名依制法而分,有珍眉、凤眉、蕊眉、熙春、付熙等十四品,经炼之、筛之、火之、扇之唯制法不同,其实皆一叶之制也!”   歙县炒青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就销路畅开。到了一九一三年,开始运销欧美各国,被誉为“首屈一指的好茶”,现在扩大畅销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歙县花茶 歙县花茶历史悠久,种茶有上千年的历史,栽花也有上百年的经验。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歙县在福建经商的肖氏最先引进珠兰花;其后茉莉、白兰花也先后从广东引进。代代相传,日益扩大,现已成长全国主要花茶产地之一。   歙县花茶的茶叶原料是烘青。烘青的特点是条索紧细,色泽鲜亮,香气纯正,滋味甜爽。是精制内销茶和窨制花茶的上等材料。据花茶行家品评:歙县的珠兰花茶,具有独特的清幽纯正的香味,既不同于武汉珠兰花茶的浮香清淡,又有别于福建珠兰花茶的浓郁烈香。在一九七九年全国花茶质量评比中,歙县的珠兰黄山芽茶获第一名。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