氍毹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氍毹

拼音:qú shū
注音:ㄑㄨˊ ㄕㄨ
解释:1.一种毛织或毛与其他材料混织的毯子。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 2.旧时演剧用红氍毹铺地,因用以为歌舞场、舞台的代称。
例:

⒈  一种毛织或毛与其他材料混织的毯子。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三辅黄图·未央宫》:“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规地以 罽宾 氍毹。”
唐 岑参 《玉门关盖将军歌》:“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楼设氍毹帘幕,为宴饮地。”

⒉  旧时演剧用红氍毹铺地,因用以为歌舞场、舞台的代称。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 唐明皇 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那得如许光怪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鞋袜》:“使登歌舞之氍毹,则为走盘之珠。”
徐迟 《牡丹》:“﹝ 董瑶阶 ﹞到了红氍毹上,声嗓清脆,姿容秀丽,身轻如叶,举步若飞。”


【戏曲】

明刻杨定见本《忠义水浒传》插图

氍毹,旧时对戏曲演出用的地毯的一种称谓。《风俗通》:“织毛褥谓之氍毹。”古人席地而坐,氍毹原是坐具。古乐府《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作为戏曲起源之一的歌舞,早已采用在地毯上表演的方式。唐时称歌舞用的地毯为“锦筵”。白居易《柘枝妓》:“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舞者上场之前,先要把折迭合拢的锦筵在平地上铺开。因锦筵多用于舞蹈,故又名“舞筵”。唐时舞筵多为丝织品,文彩华美。王建《宫词》:“玉箫改调筝移柱,催换红罗绣舞筵。”戏曲运用的氍毹,就是舞筵的延续。明刻杨定见本《忠义水浒传》中有一幅插图,画宋代教坊伶人在御前承应演出杂剧、歌舞,就铺上了氍毹。明刻本《金瓶梅词话》中有幅插图,画海盐腔艺人在厅堂的宴席之前演出《玉环记》,也铺了一块氍毹。一些有条件的戏班,即使在庙台、草台或广场上演出,也大都要铺地毯。这有几种作用:①氍毹一般为毛织物,较厚,可以减少地面的硬度,有利于表演;②可以保护行头;③在广场空地上或在宴席前方丈之地演出,可借以确定表演区;④氍毹以红色为多,且有图案,对演区有一定的美化作用。因为氍毹同戏曲关系密切,所以艺人们常把演剧称之为“红氍毹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