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氏族(clan),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其成员一般有一共同祖先或有一想象的共同祖先,其成员一般不会是另一个氏族的成员,成员之间有特别密切的关系、权利和义务,氏族有自己独特的称号,一般来说氏族内部成员之间不通婚。氏族一般作为部落的成员而存在。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公共事务由选举的氏族长管理,重大事情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成员都处于自由、平等的地位。

依照计算其世系划分氏族的方式可分为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子女成为母亲所在氏族成员的是母系氏族,子女成为父亲所在氏族成员的是父系氏族。氏族为母系氏族的社会状态为母系社会,氏族为父系氏族的社会状态为父系社会。一般认为母系社会早于父系社会,父系氏族是由母系氏族演化产生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公共事务由选举的氏族长管理,重大事情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

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阶级关系逐渐确立,氏族制度开始解体,形成一夫一妻制家庭为单位、按地域原则结成的农村公社。

母系氏族

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实行原始共产制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语言、名称。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祖先。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随着原始农业及家畜饲养的出现,作为其发明者的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

母系氏族婚姻和氏系基本特征为: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由于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步巩固,丈夫迁到妻方氏族从妻居。

父系氏族

继母系氏族之后,以父系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组织。存在时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金石并用时代。生产力的提高使男子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并掌握社会财富和权力,最终引起了氏族组织结构的变化,实现了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的过渡,并最终为父系氏族所取代。

父系氏族的特点为:妇女社会地位下降;实行妻从夫居,子女从父居;世系按父系计;婚姻由对偶婚转变为一夫一妻制;财产继承从父计;崇拜祭祀男性祖先。父系氏族由若干家庭公社构成。父系家庭公社是当时社会的基本单位,包括同一祖先的三、四代后裔。土地和主要生产工具为集体所有,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到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贫富分化,出现了阶级,氏族制度开始解体,氏族的血缘联系也为地缘联系所代替,但氏族的残余仍长期保留在一些民族的阶级社会中。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