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说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民间说唱(folk talking and singing),以说唱表演为特点的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流传于乡镇间,兼有说、唱两方面的特点,把文学、表演、音乐融为一体。内容多取材于戏曲、小说、演义、历史故事以及民众生活和民间传说,并依民众情趣重新加工塑造小说、戏曲中的人物,使之适合民间趣味,如《杨八姐游春》、《周仓抢娃娃》、《罗成叫关》、《景阳冈打虎》等。内容中表现民间生活的有揭露不合理婚姻的如《小两口抬水》,表现邻里关系的如《借梳子》,表现赶会活动的如《姊妹观灯》,以及揭露财主悭吝自私、剥削成性的如《大老王》等。反映出各种世态、人物心理和社会现象,其中许多讽刺作品具有民间笑话的特色。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作品如《天河配》、《穷人过年》、《二猴看桃》、《龟兔赛跑》等。

民间说唱大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河南坠子、山东快书、乐亭大鼓、扬州评话、陕北说书等,都是在不同地区的生活和艺术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它们不仅以地方命名,在音乐、语言和表演形式上也多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民间说唱的表演形式可分为说故事,说笑话,唱故事三类。说故事是在民间讲述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以评书、评话等形式表演,通常为短篇单段,有时也有长篇大书。表演时采取第三人称的叙述,根据故事的需要模拟各种人物的语言、性格和动作,并常运用悬念、扣子等艺术手法及各种象声词制造气氛。说笑话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活泼、诙谐,以幽默见长,具有讽喻性。中国南方江浙一带多以“滑稽”形式表演,北方则多以“相声”形式表演。相声还分单口、对口、群活等,多在捧逗之间,设置包袱和笑料,达到艺术效果。唱故事主要是民间各种说书。它以韵文形式配以简单乐器演唱故事,表演时说唱兼作,如大鼓、弹词、快板书等。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多,常有衬字、垛句、衬句等。为对应各种情景的“赋子”、“挂词”等是演唱者常用的固定套语,表演时信手拈来,随时纳入作品中。此外,还有些小型演唱,如各种即兴的快板、顺口溜、莲花落等。这类形式比较灵活,用韵也多采取花辙,多描写所见所闻,对应当时情景,不在于原原本本表演故事。

民间说唱的演唱环境多为村庄和市镇。北方民间说书艺人多自弹自唱,以便走家串户,在街头和集市表演。有些流入城市的艺人为适应市民的需要,常改变说唱内容及演唱方式,呈现出复杂状态,有的衍化为市民俗文学,逐渐失去民间曲艺演唱的特点。

民间说唱作品过去多由演唱者和民间艺人口头传承。市坊间也刊刻小唱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记录整理的作品得以出版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