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电解质平衡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和电解质平衡(water and electrolytes balance),机体每日摄取和排出的水量及钠量(细胞外液主要的电解质)是否保持平衡和如何保持平衡。

  体液的相对含量 体内的水及溶解于其中的物质叫做体液。体液的含量随年龄与性别而异,随着年龄的增加体液含量逐渐减少。成年男人的体液量为体重的60%,成年女人为50%。女人的体液含量较男性约少6%~10%,这是由于女性的脂肪含量较多的缘故。不同器官和组织的含水量不同,器官中以肾脏的含水量最高,约82.68%,其次是心脏,约79.21%。

  机体的水平衡 正常人的体液量是相当稳定的,每日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幼儿的需水量较成人约大2~4倍,若供水不足,体液量迅速下降,导致脱水,此现象在幼儿较易发生。

  体液的分布 体液广泛地分布于体内各部分,按照分布的区域分为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其中血浆约占5%,组织间隙液约占15%(包括淋巴及脑脊液等)。细胞直接生活于细胞外液中,其营养物质与氧的供应及代谢终末产物的移除,均有赖于细胞外液,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对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与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其组成较细胞外液更为稳定。

  体液的主要成分 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其次是电解质。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电解质浓度有较大的差异,细胞外液的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 ,其次为HCO3-;细胞内液的阳离子以K+为主,阴离子以HPO42-为主。此外,血浆中含少量的Mg2+,约3毫当量/升。

  体液的交换 体内各部分体液的含量,虽相当稳定,但决不是固定不变,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各部分体液的成分在不断地交换着,只是这种交换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所以不影响其相对稳定性。各部分体液交换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弥散。将两种不同浓度的同一溶液放于相邻近处时,则根据两者的浓度差(梯度),溶质从浓度高的一方向浓度低的一方移动,直至达到平衡为止。②滤过。液体依赖薄膜两边的流体静压差而向一侧移动的现象。如毛细血管内的液体与组织间隙液的交换,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流体静压高,液体向组织间隙移动,生成组织间隙液;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流体静压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故一部分组织间隙液返回毛细血管。当动脉血压降低时,组织间隙液回流量增加,使血量增加,从而使血压回升。若由于某种原因引起静脉压升高时,毛细血管内压也增大,因而使组织间隙液生成增多,导致水肿。此外,组织间隙液的一部分经淋巴管系统返回血液。如淋巴管发生阻塞,也可形成水肿。③渗透。在两种不同渗透压的溶液中间隔以半透膜,则水分子从渗透压低的一侧向渗透压高的一侧移动,直至两侧渗透压相等时为止的现象。④主动转运。这是一种逆电化学梯度而需消耗代谢能量的物质转运方式,也叫做“上坡”转运。例如钠钾泵的活动就是钠和钾的主动转运所必需的。它将细胞膜外的钾泵入钾浓度高的细胞内,而将细胞内的钠泵出至含钠浓度高得多的细胞外液中,从而维持细胞内外钠、钾离子的正常分布。⑤异常情况下细胞内、外液容积的改变。机体失水使机体含水量减少,达到体重2%以上时叫做脱水,此时出现口渴的感觉;如失水超过6%时,出现剧烈口渴、尿少、软弱无力以及体温升高(脱水热);如失水超过15%时,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根据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分别称为等渗脱水、高渗脱水与低渗脱水。与上述情况相反,当体内水潴留超过体重2%时,称为积水。根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将积水分为等渗积水、高渗积水和低渗积水。

  水和钠的平衡调节 每天摄入的水和钠盐的量虽有较大的变异,但体内水和盐的含量却相对稳定,这是由于摄入量和排出量保持着动态平衡之故。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10.5克,排泄的总量也为10.5克。这种动态平衡的维持有赖于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作用。体内水的含量取决于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的平衡情况,水摄入量的控制主要根据渴觉,而排出量的控制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即通过抗利尿激素来调节尿量的多少。细胞外液量的调节主要表现在渗透压的调节与容积调节两方面。

  一般情况下渗透压的调节较容积调节要敏感得多,血浆晶体渗透压只上升 1.2%就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明显增加,而血量需下降8%以上才可引起抗利尿激素的明显增加。水平衡的调节依赖调节饮水量(凭渴觉)与肾排水量,而排水量又与血浆钠含量密切相关。在人类钠平衡的调节则主要依赖调节肾的排钠量。肾脏的保钠能力是很强的,当机体缺钠时尿中钠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肾脏排钠的量受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排钠激素等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