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字学汉语拼音:Hanzixue;英语:Chinese Graphology),研究汉字的形体和形体与声音、语义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汉字学”的名称是现代才有的,古人称之为“小学”,近代又称为“文字学”、“中国文字学”、“汉语文字学”。“小学”的名称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根据西汉末刘歆的《七略》,把幼童识字用的字书和解释字义的书附在经学《六艺略》之后,统称之为“小学”。后代也就以此来称语言文字之学。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经部小学类又把语言文字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三类,三者各有所侧重。训诂侧重解释字义;字书侧重辨别字形,兼及音义;韵书侧重辨别字音,兼释字义。

  中国的文字学有长久的发展历史。西周晚期宣王时的《史籀篇》是学童识字的字书。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李斯等人作《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是教学童的字书,对推行小篆、统一文字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汉代初年把三部书合在一起,总称为《仓颉篇》。到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李长作《元尚篇》。到平帝时扬雄又作《训纂篇》,去《仓颉篇》中的重复字,凡89章,5,340字。这些书只有《急就篇》流传下来,我们可以看到汉代通行字书的样式。汉代通行使用的文字是隶书,对文字有研究的是一些古文经家。汉和帝时,许慎根据六书进一步分析篆书的形体结构,建立研究文字体系的方法,作《说文解字》,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最有创造性的字典,在中国也是最有影响的一部字典。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古文字和古音古义,对研究文字的功用极大。中国文字学在这时已经建立起来了。后代许多字书都仿照《说文解字》(简称《说文》)的体例,按部首编排文字,这种方法一直到现在还在应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学的成绩主要表现在编纂字书上。晋代吕忱作《字林》-7卷,用隶书书写,全书沿袭《说文》的编排方法,仍分为540部,收入12,824字,比《说文》多3,471字。南朝梁代,吴郡人顾野王又编纂一部《玉篇》,共分30卷,仍沿袭《说文》的编法,分为524部,但是部次有变动。书中每字下详举字义,并引证经传文句和注解,这是前所未有的。字有异体,则分别在两部或数部,也与《说文》列于一字之下不同。全书收入16,917字,比《字林》多4,000多字。这部书在唐代与《说文》一样流行,一直流传至今。不过,今本《玉篇》是唐代孙强的增字本,注文已大加删节,宋代重修,名为《大广益会玉篇》,与顾野王原书的面目全不一样了。魏晋时代有关文字的杂书也不少,如魏张揖的《古今字诂》、《杂字》、《埤仓》,晋王义的《小学篇》,晋葛洪的《要用字苑》,宋何承天的《纂文》,齐王劭的《俗语难字》,梁阮孝绪的《文字集略》等都见于前代史志,唐人书中引到的很多,他们对文字与语言的实际配合以及俗语、今义之类都极为重视,这是一大特点,可惜这些书今已亡佚无存。

  由于南北朝时期解散隶体,行书、草书、楷书盛行,字的写法日趋混乱。隋唐时代开始刊正文字。隋代曹宪曾著《文字指归》4卷。唐代贞观年间秘书监颜师古作《字样》1卷,以刊订经籍文字。其基本精神是折中于篆隶正俗之间,取其适中,以为楷法。后来他的侄孙颜元孙又作《干禄字书》,分字为正、通、俗三体,提倡高文典策应当用正体。其后唐玄宗有《开元文字音义》一书,以隶书居首、篆文附下,以确定楷体的写法。唐代宗大历中张参又作《五经文字》一书,根据《说文》、《字林》、《经典释文》等书审定字体;文宗开成二年(837)唐玄度又作《新加九经字样》,补充《五经文字》所不备,由此楷书有了一定的规范。这是文字学史上在整齐文字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唐代本是韵书盛行的时期,虽然也有人编制了很大的字书,如武则天的《字海》有100卷之多,但是没有传布。反之,在社会上却有不少记载日常用语的书,如敦煌古书中的《时用要字》、《字宝》、《碎金》、《俗务要名林》等,自成一类,很切合实用。

  《说文》在唐代虽为应“书学”考试的人所必学,可是因为有《玉篇》、《切韵》可以检字,很少有人真正理解《说文》的价值去从事整理工作。大历中李阳冰精于篆书,曾刊定《说文》,校正了不少篆形错误。唐末五代时期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精究许书。徐铉入宋后曾与句中正等校订《说文》,世称“大徐本”。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40卷,世称“小徐本”。

  五代末和宋代初年,好古之士注意搜集古文奇字,编纂成书,如郭忠恕的《汗简》、夏竦的《古文四声韵》保存了不少战国古文材料。由于商周钟鼎彝器出土日渐增多,有些学者如刘敞、杨南仲、欧阳修等开始从事古器物的著录和研究。一方面摹绘器形,一方面试着认识铭文。吕大临作《考古图》,并作释文。后来类似《考古图》的书有王楚的《宣和博古图》。专录铭文的有南宋绍兴年间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俅的《啸堂集古录》。专门集录文字的有王楚的《钟鼎篆韵》。后来薛尚功又作《广钟鼎篆韵》,集录的文字稍稍加多。这是研究钟鼎文字的先驱。

  宋代学者不仅对钟鼎彝器文字开始进行研究,而且对石刻文字也很注意。欧阳修《集古录》和赵明诚《金石录》都有关于石刻的记载。在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洪适作《隶释》一书,凡26卷,收碑碣258通,专门研究汉碑的隶书,考证了不少文字的假借,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材料,代表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六书自东汉人提出以后,应用六书来研究文字构造的不多。宋代王安石作《字说》,过分强调形声字的声旁有义,把形声字都解释为会意字。南宋郑樵《通志·六书略》不用《说文》系统,专用六书作文字形体的分析,以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立330母为形之主、870子为声之主,合为1,200文,成无穷之字。他把《说文》的540部归并为330部,开后人归并部首之先河。宋末元初戴侗作《六书故》,不用《说文》部目,而按内容分为九部共33卷。文字以钟鼎文为主,注用隶书,以六书说明字义,颇有创见,可惜不为人所重视。元世祖时杨桓又作《六书统》20卷,用六书来统摄文字,先列古文大篆,次列钟鼎文字,再列小篆,他想利用古文字来推寻造字本意,但为六书所囿,类例庞杂,反不足取。

  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梅膺祚作《字汇》12卷,另外创制新的排列法,颇有革新精神。他按照楷书笔画多少排列部目,自1画至17画列为214部,而一部之内的字也按笔画多少排列次第,这是很便于检查的一种新方法。《字汇》收字以见于《洪武正韵》的为主,兼采经史中常见的字,怪僻的字一律不收。注释比较简要,在明代极为流行。张自烈的《正字通》根据《字汇》而作,全书也分为214部,不过收字多于《字汇》,注解也增繁,并援引前代书籍为证,兼及一般俗语意义,虽稍嫌芜乱,然比宋代的《类篇》切于实用。清代的《康熙字典》以《正字通》为蓝本修辑而成,收字加多,例证更加充实,唯成于众手,不无错误。道光年间王引之奉命作《字典考证》12卷,刊正其误。

  中国文字学到清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考证经史、推重汉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要通五经就不能不通小学,而小学里最重要的一部书就是《说文》,所以《说文》之学在清代最为盛行,名家很多。段玉裁有《汲古阁说文订》和《说文解字注》30卷,桂馥有《说文义证》50卷,王筠有《说文释例》20卷和《说文句读》30卷,钱坫有《说文斠诠》14卷,朱骏声有《说文通训定声》18卷。其他有关《说文》的论述极多,不胜枚举。他们对《说文》的研究,主要有六个方面:①校勘许书。②解释许书的体例。③疏证许书的训解。④说明古今字和假借字。⑤根据《说文》的谐声字研究古音。⑥根据《说文》的文字谐声系统因声以求义。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号称“《说文》四大家”,王念孙、王引之对《说文》研究也有较大贡献。

  清代学者除研究《说文》篆书外,还注意到隶书和草书。如顾霭吉有《隶辨》,翟云升有《隶篇》,石韫玉有《草字汇》,都属于字典性质。自乾隆、嘉庆时起,金石学特盛。清朝官修的《西清古鉴》和《宁寿鉴石》著录的是宫内所藏的钟鼎彝器,而在民间又不断有古器物出土,收藏家不仅摹为图录,而且研究器物上的铭文,古文字学因而有了很大的发展。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金文、石鼓文、古玺和古陶文字。光绪年间,吴大澂著《字说》,提出一些文字的新解释,他又作《说文古籀补》,搜集了各种古文字材料以增补《说文》,为用古文字与《说文》籀篆相对照进行研究提供了方便。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100年间,集录铜器铭文的,在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之后,有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吴荣光的《筠清馆金文》、方濬益的《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等;著为图录的,有吴大澂的《恒轩吉金录》、刘喜海的《长安获古编》。品类繁多,盛极一时。关于文字的研究,如刘心源的《古文审》,孙诒让的《古籀拾遗》、《籀庼述林》、《古籀余论》等书对研究金文都有所发明,而且孙诒让倡偏旁分析法尤为重要。

  19、20世纪之交,随着西方语言学思想传入中国,学者们逐渐对语言和文字的不同性质有了明确的认识。另外,殷墟甲骨文等古文字资料的发现也大大推进了古文字研究的发展。1934年,唐兰把他在北京大学所用的讲义《古文字学导论》手写石印出版,这部书明确主张“文字的形体的研究,是应该成为独立的科学的”,奠定了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基础,同时也使古文字的研究走上科学的道路。唐兰在主张文字学与音韵学、训诂学分家的时候,并未否认字的音和义有“和字形有联系”的一面,但他的文字学著作很少谈这方面的问题。这可以说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受他的影响,一般讲形体的文字学著作也很少讨论字形与音、义,即汉字与汉语里的词的各种具体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字学者通过语文实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研究文字虽然应以形体研究为主,但是不考虑形体和音、义之间的关系是不行的。80年代以后,大量的文字学著作相继出版,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受到较多的注意。该书使用了较多较新的出土文字资料,并且十分注意以语言学的观点来讨论文字问题,是一部高质量的汉字学著作。除通论性的汉字学研究外,学者们在汉字学各个分支也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在,汉字学已经形成了汉字学通论(一般的汉字学研究)、古文字学、近代汉字学(汉语俗字学)、现代汉字学等几个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