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6年8月9日 (二) 08:04富甲一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川市(汉语拼音:Hàn Chuān Shì;英文:Hanchuan City),中国湖北省辖县级市,由孝感市代管。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南隅,汉水下游。东与武汉市东西湖区、蔡甸区毗邻,西连天门市、南挨仙桃市,北与应城市、云梦县、孝感市接壤。总面积1663平方千米。总人口112万人(2012年末)。全市辖2个街道、14个镇、6个乡:仙女山街道、汈东街道、马口镇、脉旺镇、城隍镇、分水镇、沉湖镇、田二河镇、回龙镇、新堰镇、垌冢镇、麻河镇、刘家隔镇、新河镇、庙头镇、杨林沟镇、西江乡、湾潭乡、南河乡、马鞍乡、里潭乡、韩集乡。市政府驻仙女山街道人民大道276号。

  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汉水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把汉川市分为汉南、汉北两大自然地域,汉南地区约占四分之一,汉北地区约占四分之三。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一般高程在海拔23-26米之间。全市平原128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7.4%;水面28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7%,山丘9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6%。刁汊湖区地势低洼,除在南部有少部分山丘外,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市最高点为王家山,海拔203米,最低点在榔头黄龙潭,海拔20.1米。主要河流有汉水、汉北河、北支河、中支河等,湖泊有刁汊湖、东湖、青林湖、白石湖、黄龙潭。景点有乌龟山、神灵台、刁汊湖等。

  汉川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腹地,紧邻“九省通衢”的特大中心城市武汉,因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横贯境域而得名,素有“鱼米之乡”、“江汉明珠”的美誉。现辖26个乡镇场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1663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人,是一座快速崛起的中国内陆新兴城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中国产业百强县(市)、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县(市)、全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市)、全省平安县(市)、全省“双拥”模范城、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 发展的汉川。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现有各类工商企业7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5家,其中产销过亿元企业100家。逐步形成了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包装印刷、电力能源五大产业。金属制品已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金属制品生产基地,福星集团钢帘线生产能力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永和安集团安全门生产能力居全国十强,童车童具是中南最大的出口基地。纺织服装聚集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138家,发展纺锭260万锭,其中,马口镇制线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被评为“中国制线名镇”。食品加工业以银鹭食品、达利食品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建设湖北食品加工第一城。现代农业特色明显,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林业和水产进入全国“百强”。形成了蔬菜、水产品、畜禽、林木四大特色板块基地,蔬菜产量、家禽出笼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全省第三,被评为全省水产、畜禽大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中等城市框架已经初具规模。 开放的汉川。1997年撤县建市,是最早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县市之一。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45公里,宜黄高速、武荆高速和汉丹铁路、汉宜高铁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有装机容量320万千瓦的汉川电厂和日供水15万吨的三座水厂。市区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星级酒店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创业氛围浓厚,大力营造创业文化,全市上下崇商、重商、亲商蔚然成风,享有“活力汉川、创业之都”的盛誉。 人文的汉川。汉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始置县于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拥有1400多年县史。汉川历史遗存众多,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仙女山古霍城遗址,南河乌龟山、龙门山、蔡家坡遗址,回龙马城台、二河神灵台、垌冢汪台遗址以及明清八景等广为存在。汉川名贤辈出,人才荟萃。古代名人有楚国贤相令尹子文;传奇才智名人有何三麻子、柳丙元、《汉水全图》绘制者田宗汉、“天下第七、湖北第一”的楹联名家黄良辉;红色名人有辛亥杰出人士梁钟汉、光照史册的王平章;当代文艺才子有胡沙、宋扬、严文井等。在汉川文艺风采和神韵中,汉川善书、楹联和乡土诗词无疑是其中最绚丽的奇葩,“汉川善书”被列入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生态的汉川。汉川自然条件优越,境内河湖纵横,水乡特色浓郁,水域面积达34万亩。涵闸河、泵站河蜿蜒于市区,沿岸风光秀丽,彰显水乡城市特色。刁汊湖是全国最大的封闭式淡水湖泊,风景秀丽,荷花盛开的季节,满湖芬芳,景色怡人。耸立于汉川城关南隅的仙女山,独成一峰,被称为“飞来峰”。深邃幽静的沉湖基地,既是农业观光的湿地旅游区,更是供游客休闲度假的天然森林氧吧。

  邮编:431600 代码:420984 区号:0712


行政区划

  全市辖2个街道、14个镇、6个乡:仙女山街道、汈东街道、马口镇、脉旺镇、城隍镇、分水镇、沉湖镇、田二河镇、回龙镇、新堰镇、垌冢镇、麻河镇、刘家隔镇、新河镇、庙头镇、杨林沟镇、西江乡、湾潭乡、南河乡、马鞍乡、里潭乡、韩集乡。市政府驻仙女山街道人民大道276号。

历史

  周代市域属郧国南境。春秋战国时,楚灭郧后遂为楚地。秦属南郡。汉代至晋代,均为江夏郡安陆县地。南北朝时期,宋为安陆郡地。梁至西魏间,梁安、魏安、汊川等郡先后在甑山设治,县境为其辖地。

  建县始于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即公元561年,治甑山下,故名甑山县,先后属甑山郡、复州和沔阳郡。隋大业末废县为镇,并入汉阳县。621年,县恢复,移治泐山下,以汊水流经县境而改名汊川县,属淮南道。742年,改属汉阳郡。758年,复属沔州。826年,改属鄂州。958年,改属安州,移治金鼓城(今刘家隔)。960年,属荆湖北路,以竟陵义水流入县西,更名为义川县。977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以汉水横贯县境,改名汉川县。1071年,废县为镇,属鄂州汉阳县。1086年,县恢复,隶汉阳军。1135年,县又废。1137年复置。元代,各地改设行中书省,汉川属湖广行中书省汉阳府。1285年,移县治于长城(今城关镇)。明代改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汉川属湖广布政使司汉阳府。1376年,汉阳府降为州,汉川改隶武昌府。1380年,复隶汉阳府。1664年,湖北、湖南分治,汉川隶湖北布政使司汉阳府。1912年,废府设道,汉川属江汉道。

  汉川市以汉水流经境内而得名。北周保定元年(561)置甑山县,隋废。唐武德四年(621)析汉阳置汊川县。宋建隆元年(960)改为义川。太平兴国二年(977),为避太宗光义讳、改义川为汉川。熙宁四年(1071)废县,元祐元年(1086)复置。

  元、明、清属汉阳府,1914年属江汉道,1949年属沔阳专区,1951年属孝感专区,1959年12月属武汉市,1961年6月属孝感专区,1970年属孝感地区,1993年属孝感市。1997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汉川县,设立汉川市(县级)。

  1996年,汉川市面积1644平方千米,人口约101.2万人。辖15个镇、9个乡:城关镇、马口镇、城隍镇、分水镇、杨林沟镇、脉旺镇、田二河镇、沉湖镇、垌冢镇、新堰镇、庙头镇、刘家隔镇、麻河镇、新河镇、回龙镇、尾乐乡、湾潭乡、马鞍乡、里潭乡、西江乡、南河乡、丁集乡、韩集乡、杨水湖乡。境内有3个农(养殖)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汉川市常住总人口1057396人,其中:城关镇144802人,马口镇58514人,脉旺镇41784人,城隍镇50119人,分水镇59597人,沉湖镇55496人,田二河镇40089人,回龙镇35008人,新堰镇39448人,垌冢镇20328人,麻河镇34267人,刘家隔镇27012人,新河镇36153人,庙头镇35686人,杨林沟镇44894人,西江乡45631人,湾潭乡25314人,南河乡38053人,丁集乡21865人,马鞍乡35305人,里潭乡28000人,韩集乡40682人,杨水湖乡17137人,民乐乡21874人,中洲19221人,华严13687人,刁东9834人,三星垸4425人,刁汉湖13171人。

  2004年末,汉川市总人口1077361人,辖仙女街道,马口、城隍、分水、杨林沟、脉旺、田二河、沉湖、垌冢、新堰、庙头、刘家隔、麻河、新河、回龙14镇和马鞍、里潭、西江、南河、韩集、湾潭6乡,共有42个居委会、570个村委会。2005年末,汉川市辖1个街道、14个镇、6个乡,40个居委会、601个村委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汉川市常住总人口1015507人,其中:仙女山街道165230人,马口镇79833人,脉旺镇32414人,城隍镇52412人,分水镇61045人,沉湖镇60342人,田二河镇39415人,回龙镇33077人,新堰镇32455人,垌塚镇18587人,麻河镇32101人,刘家隔镇40442人,新河镇62096人,庙头镇30254人,杨林沟镇35507人,西江乡39861人,湾潭乡19534人,南河乡37918人,马鞍乡27965人,里潭乡24924人,韩集乡35046人,国营中洲农场13219人,华严农场11368人,汈东棉花原种场9012人,三星垸原种场3978人,汈汊湖养殖场9809人,汉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7647人,沉湖基地开发总公司16人。

  全市现辖2个街道、14个镇、6个乡:仙女山街道、汈东街道、马口镇、脉旺镇、城隍镇、分水镇、沉湖镇、田二河镇、回龙镇、新堰镇、垌冢镇、麻河镇、刘家隔镇、新河镇、庙头镇、杨林沟镇、西江乡、湾潭乡、南河乡、马鞍乡、里潭乡、韩集乡。

地理

  汉川市位于汉江下游,江汉平原腹地。地跨东经113°22′~113°57′,北纬30°22′~30°51′之间。东与武汉市东西湖区和汉阳毗邻,西连天门,南邻仙桃,北与应城、云梦、孝南接壤。全市东西长55.6㎞,南北宽53.03㎞。汉川市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且较低洼,由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属平原湖区。由于汉江横贯全境,历经洪水漫流冲刷,形成汉江沿岸略高,中部低平,东南部有起伏的山丘,西北部边缘(汉北河以北)有湖滨隆起的岗地。海拔一般在25米左右,约为1600km2,占土地总面积96.4%(含湖泊、水系),东南部海拔稍高的低山丘陵面积约60km2,占土地总面积3.6%。我市地貌大体可划分为平原、低丘两种类型,其中以平原为主,它决定我市种植业在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气候特征

  汉川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比较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度,极端最高气温38.4度,极端最低气温-14.3度,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平均降水量1224.9毫米,年平均风速2.5米/秒,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境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10.7小时,严寒酷暑时间短,春、秋、初夏气候温和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发育生长,但初夏梅雨期暴雨频繁易渍涝,盛夏高温蒸发量大,常有伏旱,所以洪涝和干旱成为全市主要的气象自然灾害。

  春季(3-5月中旬):气温回升,雨水增加,冷暖多变,常有低温阴雨。入春以后,气温迅速回升,雨量显著增加,有利于春播作物的发育和越冬作物的生长。春季也是冷暖空气交替比较频繁的季节,平均7~10天就有一次冷空气侵袭,形成了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这段时间的晴雨相间,风向多变,气温骤升骤降的天气。

  夏季(5月下旬-8月):初夏(5月下旬~7月中旬)温度适宜、雨水充沛,梅雨季节多暴雨,洪涝灾害可发生。盛夏(7月下旬~8月)天气炎热,常有伏旱。入夏后,北方冷空气逐渐减弱,南方的暖空气逐渐加强,天气由冷变热,平均气温多在23~28℃之间,适宜作物正常生长。梅雨期,常有大~暴雨或连续暴雨发生,梅雨结束后,进入酷热盛夏期,境内雨量显著减少,相对湿度降低,晴天增多,气温升高。

  秋季(9-11月):晴天多、雨日少,时有秋寒。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乃至控制全境,气温日较差大,白天气温高,夜间凉爽,被人们称之为的“秋高气爽”的气候,这种天气有利于秋作物后期生长和秋收。但有时连阴雨天气出现,使日平均气温较低而发生秋寒。

  冬季(12月~2月)寒冷少雨(雪),冬末有冻害。平均气温多在3度以下,越冬作物基本停止生长,一般年份常有强寒潮侵袭,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5度以下并伴有雨雪天气和5级以上偏北风,使作物受冻害,人民生活也受影响。但也有少数的年份是比较温暖的“暖冬”。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汉川市国土总面积1659.04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89%,其中耕地1419899.5亩,园地9114.1亩,林地50421.4亩,水域438399.8亩,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7.06%,、0.37%、2.03%、17.62%。其中耕地、水域为汉川市主要土地类型。

  本市成土母质,大部分为河流冲积物及湖泊沉淀物,分布在汉江两岸平原,部分第四纪黄土分布在垌冢、麻河岗地,少部分红砂岩、石英岩风化物分布在马鞍榔头、南河的低丘地带,整个耕地土壤分黄棕壤、潮土、水稻土三个土类。耕地经过历年的农事活动,熟化程度高,土层深厚,耕性良好。经土壤普查,全市土壤肥力分为四等:一级土壤占耕地38.1%、二级占38.9%、三级占21.7%、四级占1.3%,一、二级土壤占耕地面积约77%。土壤酸碱平均为7.8,中壤和轻壤占耕地的77.8%。全市矿产资源有高岭石、石灰石、河沙和岩盐等。

水资源

  汉川市河湖交织,汉江、汉北河自西向东横穿全境。汉川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252mm,由于受季风影响,四季风暖干湿分明,雨量变率大而不稳,降雨多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的53.1%,4~10月降雨占全年的78.3%,月平均降雨以6月最多,12月最少。全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6.10C,最高气温为38.40C,最低气温为-17.30C。汉川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17.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17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1亿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414.6亿m3(入境水量指汉江)。目前汉江水质为Ⅱ类,从我市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成果看,根据汉川市经济发展趋势,到2010年仅城区就缺水3.38亿m3,不包含周边乡镇。除垌冢、南河等地水资源相对贫乏外,其他乡镇水资源较为丰富。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砖瓦粘土、建筑用石料、岩盐、矿泉水等。砖瓦粘土储量为257.4万立方米,建筑用石料1965.33万吨。岩盐的储量326.9万吨,平均品位NaC167.76%,矿泉水储量目前尚不明,年建筑用石料开采量为25万吨,年砖瓦粘土开采量30.9万立方米。建筑用石料开采主要集中在马口、南河两乡镇。砖瓦粘土开采分布在汉川市17个乡镇场。岩盐和矿泉水尚未开发利用。

主要农产品

  全市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蚕碗豆、水稻、玉米、黄豆、油菜、花生、芝麻、棉花、甘蔗、蔬菜、莲藕、荸荠、黄花菜、西瓜、蘑菇、莲籽、菱角等。常年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蔬菜、莲藕。

林木资源

  全市林木总面积达46.7万亩,其中杨树基地面积25万亩,森林覆盖率16%,活立木总蓄积104万立方米;目前育苗2130亩;全市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5.2%;路渠河堤绿化率95%;村庄绿化率65.2%;城镇绿化率37.9%。


文化

文学艺术

  汉川善书,盛行于湖北省汉川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地方性曲艺曲种,自清朝乾隆年间形成曲艺形式以来,已有二百六十余年历史。它从宗教的“说善书”脱胎而来,是中国善书艺术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是善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本地化的结果。

  汉川皮影戏,汉川皮影用牛皮或硬纸等材料制成人物的剪影,涂上不同颜色,用灯光映在纱幕上,由艺人在幕后操作、说唱。汉川皮影造型美观,人物表现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明,艺术非常逼真。如影长图像一般不超过0.5公尺,用三根杆操作,一手一根,颈部一根,头可动,嘴可张,眼睛也可转,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汉川皮影戏可同时操作四个人影,说唱时也可为四个代言,说唱赋予表演,武戏对打十分精彩,不象演真戏那样要许多人,但却假戏真做。汉川皮影的唱腔有汉剧、楚剧、花鼓戏等,同时也可用渔鼓、简板、胡琴、鼓钹伴奏,这些乐器腔调均是汉川水乡的韵味,其内容与古装传统戏差不多,著名的皮影戏有《薛仁贵征东》、《五虎平南》等。汉川皮影戏主要活动于仙女山办事处、分水、脉旺、二河、沉湖、杨林、新堰、刘隔一带。过去以茶社为演出场所,艺人王结元被誉为“皮影大王”。其中,沉湖艺人制作的《西游记》、《武松打虎》等剧目曾在湖北省曲艺汇演中获奖。

  汉川民歌(民乐、民谣),品种繁多,风格独特,感情真挚;具有集体性、口头性、群众性和易唱、易记等特点。古老的汉川民歌,一般是口头传唱,世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大到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无不在汉川民歌中得到反映。汉川民歌的种类分为七种:健康有力的号子:分打硪号子、劳动号子、生活音调等;自由高亢的山歌: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山野民歌;开阔流畅的田歌:指人们在田间劳动的民歌;抒情幽雅的小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用途最广的民歌;热闹欢快的灯调:指龙灯狮舞、龙舟竞赛、采莲船、蚌壳精等能激励人们兴奋情结的民歌;形式多样的风俗歌:表现婚丧嫁寿、宗教习俗封建迷信等的民歌;天真活泼的儿歌(摇儿歌):指反映儿童的思想感情,为儿童所接受并传唱的民歌。

文物古迹

  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68处:

  • 古遗址
    • 霍城遗址,新石器-西周,省保
    • 马口窑址,清—明,省保
    • 晒网台遗址,新石器时代,省保
    • 蔡家咀遗址,新石器时代,市保
    • 神灵台遗址,新石器-西周,市保
    • 马城台遗址,新石器时代,市保
    • 城隍台遗址,五代-元朝,市保
    • 小余家湾遗址,宋—清,市保
    • 栗山遗址,西周,市保
    • 麻河皇恩寺遗址,新石器时代,市保
    • 金鼓城遗址,唐—明,市保
    • 七里庙遗址,唐—宋,市保
    • 保和台遗址,唐—清,市保
    • 亭子咀遗址,唐—清,市保
    • 鸡鸣寺遗址,南北朝—宋,市保
    • 九王家遗址,明—清,市保
    • 后罗垸遗址,明—清,市保
    • 九斗田遗址,汉—宋,市保
    • 擂马寺遗址,南北朝—宋,市保
  • 古建筑
    • 操江井,明代,市保
    • 观音泉井,明代,市保
    • 赤壁井,明代,市保
  • 古墓葬
    • 卜省山古墓群,东汉-南北朝,市保
    • 天鹅冲古墓群,东汉-南北朝,市保
    • 徐家湾古墓群,东汉-南北朝,市保
    • 蔡家岭古墓群,东汉-南北朝,市保
    • 严家山古墓群,西晋,市保
    • 甑山古墓群,南北朝,市保
    • 尹都堂墓,明代,市保
    • 林虹南墓,明,市保
    • 大刘家湾墓群,东汉,市保
    • 叉子地墓群,汉—清,市保
    • 谭田墓群,东汉—南北朝,市保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何羽道烈士墓,1985年,省保
    • 栗山烈士纪念碑,1964年,市保
    • 横堤烈士亭和纪念碑,1963年,市保
    • 王平章纪念馆,1981年,市保
    • 魏人镜烈士墓,1980年,市保
    • 方植三烈士墓,1966年,市保
    • 杨集桥,清代,市保
    • 喻家集天主教堂,清,市保
    • 汉川市革命烈士纪念碑,现代,市保
    • 周福林民居,清,市保
    • 向岩墓,现代,市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