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文字学,研究汉字形体以及形体与声音、语义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内容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一种符号,每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字可能是一个有完整意义的单音词,也可能是一个复音词的一个词素(或称语素),还可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单纯词的一个不表示任何意义的音节。

  汉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最初用图画来表示语义,后来由图画发展为象形文字。以后,又以象形字为基础,向表义以及一半表义、一半表音的方向发展。汉字一直没有走上纯粹用拼音符号来记录语音的道路,始终守着方块字形没有变,在世界文字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研究汉字,是研究汉语的重要阶梯。汉字学主要研究文字的结构、形体的变迁、文字的发展、字形的规范化和文字改革等问题。但汉字的形、音、义三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对字形的研究往往不能脱离音和义。因此,字形研究与字音、字义研究相结合,成为汉字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

  发展史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教授童蒙识字的教科书。《史籀篇》(已失传)是其中著名的一种。秦统一六国后,实行统一文字。在《史籀篇》的基础上,对籀文进行改造,努力使偏旁划一,笔画减省,字形整齐方正,形成了小篆。这次对文字的整理,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到了汉代,汉字形体由小篆变成了隶书,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一步,使汉字进一步朝着符号化方向过渡。这时候着重于对汉字造字方法的研究,提出著名的六书理论。东汉许 慎用六书分析篆书的形体结构,建立了研究文字的体系,著《说文解字》14篇,另有《序》一卷。全书收9353字,重文1163字,创造540 个部首。对每个字的训释,兼顾到音形义三方面。这是中国最有创造性、最有影响的字典。晋代吕忱著《字林》七卷,用隶书书写,体例与《说文解字》相同。南朝梁代顾野王著《玉篇》30卷,是第一部楷书字典。魏晋南北朝的文字学主要表现在编纂字书上。唐代文字学主要表现在刊正字体上。南北朝时期,行书、草书、楷书盛行,字的写法日趋混乱,这样的现实决定了刊正字体是唐代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唐末五代时期,徐铉、徐锴兄弟二人开始深入研究《说文解字》,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徐铉入宋后校订《说文解字》。二徐的著述对《说文解字》的流传起到重要作用。宋代开始注意对金石文字的研究。明代梅膺祚作《字汇》,把540个部首改造为214个部首,并创造同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检字的方法。清代是汉字学大发展的时期,集中表现在对《 说文解字 》的研究上。这个时期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百家以上,卓有成就的有十几家,其中最受人称道的有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桂馥著《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著《 说文句读 》和《说文释例》,朱骏声著《说文通训定声》。这些学者主要从订正讹误、探索《说文解字》体例、疏通字义、补充例证等方面研究《说文解字》,这对《说文解字》的广泛流传和普遍使用起到重要作用。近代文字学主要成就表现在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上。特别是由于甲骨文的发现,使学者们看到殷商时代的文字 。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 ,可以进一步考证《说文解字》的得失和汉字的起源。当代汉字学的重要任务是对现有汉字加以进一步整理,以促进汉字的规范化,使它更好地为记录语言,为社会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