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12月28日 (六) 05:31阳春7号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汉平原(汉语拼音:Jiɑnɡhɑn Pinɡyuɑn;英语:Jianghan Plain),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成的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西起枝江,东迄武汉,北自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面积3万余平方千米。

  平原主属扬子准地台江汉断坳,地势低平,除边缘分布有海拔约50米的平缓岗地和百余米的低丘外,海拔均在35米以下。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微倾,西北部海拔35米左右,东南降至25米以下。平原内湖泊众多,水网交织,垸堤纵横。地表组成物质以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淤积物为主,属细砂、粉砂及黏土,第三纪红层仅于平原边缘地区出露。

  长江、汉江和东荆河沿岸地势较高,一般在28~38米。地貌上分为两部分:①处于河床与人工堤防之间的堤外滩地,现代冲积作用旺盛,地势较高,大部分在30米以上,土壤多为砂壤质。②大堤以内的堤内平原,一般较堤外滩地低3~6米,向内侧微倾,土壤多为厚层粉砂壤土。

水文、气候

  江河之间相对低下,形成长形凹地,主要有汉北河与汉江间的天门河、汈汊湖凹地,汉江与东荆河间的通顺河、排湖凹地,东荆河与长江间的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凹地,长江右岸的松滋河、王家大湖凹地等。凹地的地面高程多在25~28米,地表组成物质主要为黏土,地下水位一般离地表0.5~1.0米,甚有不及0.5米者,每遇大雨,易成涝渍。

  江汉平原大小湖泊300多个,有洪湖、汈汊湖、长湖、排湖、大同湖、大沙湖等。湖泊一般底平水浅,是淡水养殖业的基地;又能调蓄江河水量,减轻平原旱涝灾害。

  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约240~260天,平均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气温较高的4~9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总量的70%。平原有利于棉花、水稻等喜温作物种植。汉江谷地为冷空气南下的重要通道,春、秋季节常发生低湿阴雨;若遇梅雨过长、暴雨多的年份,初夏易遭洪涝;盛夏常为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秋季又多晴朗天气,故伏秋干旱频次较多。

人文

  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平原的油料作物也占有重要地位,以油菜、芝麻、花生为主。湖区曾经大量围湖垦殖,湖田面积增加,但湖泊调蓄能力下降。近年来,部分实现了退田还湖。

  江汉平原的湖区是中国的著名水产区,盛产青、草、鲢、鳙、鲤、鲫、桂、乌鳢等鱼类,以及虾、蟹、贝、莲、藕、菱、芦苇和水禽。其中多种水产品为重要出口商品。随水利建设与河湖的综合治理,水产由过去以天然捕捞为主,转而重视发展人工养殖。

  古有“长江万里,险在荆江”之说,其洪水量不及长江,但下游河槽呈漏斗状,上宽下窄,每遇洪水,严重威胁两岸,与长江洪峰相遇,威胁更大。当外江汛期,又适逢内湖水位上涨、地下水位增高的季节,外洪内涝,造成严重渍涝。1949年以来,对荆江、汉江、东荆河等堤防进行了整修加固、增高培厚,并于1952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了荆江分洪工程和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特别是1968年汉江丹江口水库(见丹江口水利枢纽)蓄水发电后,有效地控制了汉江上游洪水,与上述堤防、分洪工程相配合,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江汉平原的威胁。同时下荆江河段经过人工截弯取直、水系调整,平原的排灌系统初步形成,减轻了旱涝灾害。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更可以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减轻洪水和旱涝灾害对江汉平原及下游的威胁。